2714、”巴兰”象征主的神性之人所发出的光照,这可从”巴兰”的含义看出,它象征主的神性之人,这在圣经中提到它的地方很明显,如《哈巴谷书》中所说:
耶和华啊,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耶和华啊,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神从提幔而来,圣者从巴兰山临到。(细拉)他的荣光遮蔽诸天,颂赞充满大地。他的辉煌如同日光,从他手里射出光线,在其中藏着他的能力。(哈巴谷3:2-4)
这里明显是指主的降临,通过”在这些年间复兴”和”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来表示;他的神性之人通过”神从提幔而来,圣者从巴兰山临到”来描述;”从提幔”是指属天的爱,”从巴兰山”是指属灵的爱;由此而来的光照和能力,通过“辉煌如同日光,从他手里射出光线”来表示;”辉煌和日光”是光照,”光线”是能力。
【2】摩西五经中说:
耶和华从西奈而来,从西珥向他们显现,从巴兰山发出光辉,从万万圣者中来临,从他的右手为百姓传出烈火的律法。他疼爱人民;众圣徒都在他手中。他们坐在他的脚下,领受你的言语。(申命记33:2-3)
这里也是指主,他的神性之人通过”从西珥升起,从巴兰山发出光辉”来描述;”从西珥”是指属天的爱,”从巴兰山”是指属灵的爱;属灵的人通过”他疼爱的人民,和坐在脚下的人”来表示;”脚”象征在主的王国中较低的,因此也是较模糊的部分。
【3】摩西五经中还说:
基大老玛和与同盟的王杀败……西珥山的何利人,一直杀到靠近旷野的伊勒巴兰。(创世记14:5-6)
主的神性之人在此通过”西珥山”和”伊勒巴兰”来表示(参1675,1676节)。还有:
第二年二月二十日,云彩从法柜的帐幕上升起。以色列人就按站往前行,离开西奈的旷野,云彩停住在巴兰的旷野。(民数记10:11-12)
【4】人们在旷野的行程都代表着教会争战的状态及其试探,在这些试探中人会失败,但主为他们得胜。因此,这些象征主自己的试探和胜利,蒙主怜悯,这将在别处说明。由于主从他的神性之人中承受试探,这里的”巴兰的旷野”同样象征主的神性之人。我们在另一段经文中也看到类似的描述:
以后百姓从哈洗录起行,在巴兰的旷野安营。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你打发人去窥探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们每支派中要打发一个人,都要作首领的。” 摩西就照耶和华的吩咐从巴兰的旷野打发他们去;他们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长。……到了巴兰旷野的加低斯,见摩西、亚伦,并以色列的全会众,回报摩西、亚伦,并全会众,又把那地的果子给他们看。(民数记12:16;13:1-3,26)
“从巴兰的旷野出发”探索“迦南地”这一描述象征着通过主的神性之人,以色列人(即属灵的人)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迦南地”所代表的。然而,他们在这次探索中失败了,这反映出人性的软弱。正因如此,主必须完全履行律法的要求,经历试探并获得胜利。通过他的神性之人,那些怀有仁义之信仰的人,以及那些正在经历试探的人,都能因主的胜利而得救。
这就是为什么当主受试探时,他也在旷野中(马太福音4:1;马可福音1:12,13;路加福音4:1);以及前文第2708节的解释。
2715、这段文字揭示了两个深奥的真理:首先,相较于其它状态,属灵人所拥有的良善是相对模糊的;其次,这种模糊通过主的神性之人得到光照。
让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真理。为什么说属灵人的良善是相对模糊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属灵人和属天人的状态来理解这一点(参见2708节)。对于属天人而言,良善直接被根植于他们的意志之中,这使得光明自然而然地流入他们的理智。然而,属灵人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的意志已经完全败坏。以至于他们之中没有任何良善,因此主将良善植入他们的理智。(参863,875,895,927,928,1023,1043,1044,2124,2256节)。
意志部分是人主要的生命所在,而理智则是因意志而活。因此,当属灵人的意志如此沦丧以至于只剩下邪恶,而且邪恶不断地、持续地从那里流入他的理智部分或思维中,很明显,理智中的良善相对是模糊的。
【2】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属灵的人对主没有如同属天的人那般的爱,因此也缺乏谦卑之心,而谦卑是所有崇拜的本质,是主的良善能够流入的途径。高傲的心永远无法接受从主流入的良善,唯有谦卑的心才能。属灵的人对邻舍的爱也不如属天的人,因为他们的意志中不断流入自我之爱和世俗之爱,遮蔽了对邻舍之爱的善意。每个人若反思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当他为他人行善时,往往带有世俗目的,虽然不明显,但内心期待着回报,无论是来自受益者,还是主在来生的奖赏。因此,他的善行仍然被功德心所玷污。还有,当他行了某些善事后,如果他能够回想起这些善事,并因此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他就会从中获得生活的愉悦。相比之下,属天的人爱邻舍胜过自己,从不考虑回报,也绝不以任何方式认为自己优于他人。
【3】此外,属灵人的良善因各种原则的说服性观念而变得模糊,这些观念也源于自我之爱和对世界的爱。信仰的说服性是什么样的,可以在第2682和2689节末尾看到;这也是由于他们意志部分的邪恶流入。
【4】此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属灵人的良善相对来说是模糊的。因为他不是通过某种直接领受来知道什么是真理(就像属天的人那样),而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以及他所生于其中的教义。当他从自己的思考中增添一些东西时,大多数感官及其谬误,以及理性及其表象就占了上风,使得他几乎无法认识到任何纯粹的真理,这与属天的人所认识的大不相同。
然而,主仍然将良善植入这些似是而非的真理中,即使它们是错谬的真理或真理的表象。但良善因此变得模糊,被它所结合的真理所限定。这就像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一样:接收光的物体的性质使得光在那里以颜色的形式出现。如果形式和接收的性质是得体的和相应的,就会显得美丽;如果形式和接收的性质是不得体的,也不那么相应,光就会显得不美。因此,良善本身是根据真理而获得表现形式的。
【5】属灵人对恶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通常只认为违反十诫的行为是恶,而忽视了许多情感和思想层面的恶。他们不仅不了解这些恶,也不会反思或称它们为恶。相反,他们常常将各种欲望和快乐视为善,甚至追求和赞同自我之爱带来的愉悦,没有意识到这些会影响他们的灵性,以及在来生可能带来的后果。
尽管整本圣经主要讲述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属灵人仍然难以理解良善是信仰的本质,也不明白仁爱和仁义的真正含义。即使对于他们认为是信仰本质的内容,他们也常常质疑其真实性,除非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得到证实。相比之下,属天人知道并直接领受到这些真理,正如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马太福音5:37)
属天人直接处于真理之中,而属灵人则常常争论什么是真理。因此,属天人能从真理中看到无数相关的方面,就像从光中看到整个天堂。但属灵人因为总是在质疑真理,就无法及时达到属天人光明的起点,更不用说从属天人的视角去理解真理了。
2716、关于第二点,即主的神性之人如何照亮属灵人内心的模糊之处,这是一个深奥的奥秘,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因为它涉及神性的流注。我们只能从中获得一些概念来理解这个过程。
如果至高无上的神性直接流入属灵人的良善,而这种良善又被许多邪恶和伪谬所玷污,那么这种良善就无法接受神性流注。即使有一小部分流注被接受了,也会给人带来如同地狱般的折磨,甚至可能导致拥有这种良善的人灭亡。
然而,主的神性之人能够流入这些属灵的人,并照亮他们内心的良善。这个过程可以比喻为太阳在清晨照亮浓密的云彩,使其呈现出美丽的曙光。尽管如此,主在这些属灵人面前并不能像耀眼的阳光那样显现,而只能像柔和的月光。这就解释了主降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拯救这些属灵的人(参2661节)。
2717、”他的母亲给他娶”象征对真理的情感。这一解释源于”母亲”一词的深层含义。在这里,”母亲”象征教会(参289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描述的是属灵的教会。这种教会的特点是对真理怀有深切的情感,而正是这种对真理的情感使它成为教会。因此,在这个上下文中,”母亲”一词不仅仅象征教会本身,更特指教会对真理的那种深厚情感。
2718、”埃及地的妻子”象征属灵教会之人对事实性知识的情感。在这里,”妻子”象征情感或良善,而”埃及”则象征事实性知识。这种解释基于早前的讨论(参 915,2517节),以及1164,1165,1186,1462对”埃及”的阐述。
这段经文描述了属灵教会成员在良善的方面的特质,也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质。对于这些人来说,良善是模糊的,但被主的神性之人所光照。这种光照在他们的理性中激发了对真理的渴望,在他们的自然层中则产生了对知识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属灵之人无法像属天之人那样直接体验对良善的情感,而是倾向于对真理的情感。这是因为良善被植入在他们的理智部分,相对属天人而言是模糊的(参2715节)。因此,在他们的理性中,主要产生的是对真理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进一步在自然层面上激发了对知识的追求。
这里所说的”真理”,并不一定指客观或绝对的真理,而是指这些人相信是真理的东西,尽管它可能并非真理。同样,这里提到的”知识”也不是指学者所拥有的知识,而是指一个人可以从日常生活、宗教教义和圣经中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属灵教会的成员就是在这种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中成长的。
【2】为了理解什么是处于真理的情感中,以及什么是处于良善的情感中,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简要的说明。
处于对真理情感中的人,他们的特点是倾向于思考、探究和讨论某事是否为真理,是否确实如此。当他们确认某事为真理后,会进一步思考、探究和讨论它的本质。这些人往往停留在知识的门槛上,在完全确信之前无法真正进入智慧的殿堂。
相比之下,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能够从他们所处的良善本身知道并直接领受到事物的真实性。他们不会停留在知识的门槛上,而是直接进入内室,被允许进入智慧的深处。
【3】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从良善的情感或从良善中思考和行动是属天的品质。处于对真理情感中的人会讨论这是否可能,它究竟是什么,只要他们心存疑虑,就无法真正进入这种状态。而处于对良善情感中的人则不会过多讨论或怀疑,他们直接认同并接受这一事实,因此能够直接进入这种状态。
可以说,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属天的人)是从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属灵的人)停止的地方开始的。换句话说,后者的终点是前者的起点。
因此,那些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被赋予了特殊的能力:他们能够知道、认识并直接领受到良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如同天堂的团休那样众多。他们理解的所有情感都被主结合成天堂的形式,共同构成类似一个人体的整体。此外,他们能够通过直接领受来辨别每种情感的类型和种类。
【4】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来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所有的愉悦、幸福和快乐,本质上都源于爱,但爱的品质决定了这些感受的性质。
属灵的人,也就是那些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他们会反复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它源头能带来愉悦、幸福和快乐;他们会考虑交谈、演讲、冥想、学习,甚至财产、荣誉、名声和由此而来的荣耀是否能带来这些感受;他们不会轻易确信这些外在因素无关紧要,而是倾向于分析在这些事物中存在的爱的情感及其性质。
相比之下,属天的人,也就是那些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他们不会停留在这些初步的考虑上,而是相信确实如此,他们因此直接处于目的和功用中,也就是在爱的情感本身中。这些情感的类型是无数的,每一种都有其独特而难以言喻的特质,并且这种愉悦、幸福和快乐的变化是永恒的。
【5】让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应当出于邻舍身上的良善来爱邻舍。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会思考、探究并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什么是邻舍,什么是良善。他们停留在这些问题上,不再深入,因此无意中为自己关闭了通向更深层智慧的大门。
而那些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则直接认同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因此,他们没有为自己设置障碍,而是能够进入更深层的理解。他们能够从良善的角度直接知道、认识和直接领受谁更应该被视为邻舍,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他们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种理解对于仅仅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6】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更深入的例子:爱邻舍里面的良善实际上就是爱主。这个概念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那些处于对真理情感中的人,也就是属灵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他们会不断地探究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即使有人向他们解释说,爱邻舍里面的良善就是爱良善本身,而所有的良善都来自于主,且主存在于良善之中,所以当一个人爱良善时,他实际上也在爱良善的源头和良善所在之处——主,他们仍然会质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他们会进一步探讨什么是爱良善,什么是良善的本质,以及主是否更多地存在于良善中而非真理中。然而,只要他们停留在这些问题上,他们就无法真正看到智慧的全貌,哪怕是从远处一瞥。
相比之下,那些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也就是属天的人,他们能够通过直接领受理解这一点。他们立即就能看到智慧的广阔领域,这个领域直接通向主。
【7】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对于属灵的人(或处于真理情感中的人)来说,某些概念是模糊的,而对于属天的人(或处于良善情感中的人)来说却是清晰可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属灵的人永远无法达到更高的理解。如果他们愿意确认一些基本的真理,比如所有的良善都源于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以及仁爱和仁义是一种属灵的结合,能带来一切幸福和快乐,那么他们也可以从模糊走向光明。
最终,这个例子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真正的天堂生命存在于来自主的仁爱之良善中,而不是存在于与良善分离的信仰之真理中。
2719、这一章的内容涉及几个重要的主题,让我们逐一梳理:
首先,我们讨论了主的理性如何变成神性,这种神性的理性用”以撒”来象征。与之对比的是纯粹人类的理性,它被分离出来,用”埃及女子夏甲的儿子”来表示。
接着,我们谈到了属灵的教会。这个教会通过主的神性之人得到了救赎,在文中用”夏甲和她的孩子”来象征。
现在,我们要探讨服务于这个属灵教会的信仰教义。这个教义被附加了一些来自人类事实性知识的理性元素,这些用”亚比米勒和非各”来象征。亚伯拉罕与他们立约,象征着这些理性元素与教义的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性元素是一种表象,它们源于人性而非神性。之所以要将它们附加到教义中,是因为属灵教会的成员如果没有这些表象,就无法理解或接受教义(参2715节),属灵教会的人相对来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因此,教义需要被包裹在这些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象中。这些表象虽然来源于人性,但并不与神性良善相去甚远,以至于神性良善仍能在其中找到容身之处。
在接下来的第26章中将再次讲到亚比米勒,以及他与以撒所立的约。在内在意义上,这代表了再次被附加到信仰教义中的理性和知识。
由于这个主题将在第26章中得到更详细的阐述,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是简要地解释了其内在意义。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解释中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入。
2720、第二十二节 当那时候,亚比米勒同他军长非各对亚伯拉罕说:“你无论做什么,神都与你同在。”
第二十三节 “我愿你如今在这里指着神对我起誓,不要欺负我与我的儿子,并我的子孙。我怎样厚待了你,你也要照样厚待我与你所寄居这地的民。”
第二十四节 亚伯拉罕说:“我情愿起誓。”
第二十五节 从前,亚比米勒的仆人霸占了一口水井,亚伯拉罕为这事指责亚比米勒。
第二十六节 亚比米勒说:“谁做这事,我不知道,你也没有告诉我,今日我才听见了。”
第二十七节 亚伯拉罕把羊和牛给了亚比米勒,二人就彼此立约。
第二十八节 亚伯拉罕把七只母羊羔另放在一处。
第二十九节 亚比米勒问亚伯拉罕说:“你把这七只母羊羔另放在一处,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十节 他说:“你要从我手里受这七只母羊羔,作我挖这口井的证据。” 第三十一节 所以他给那地方起名叫别是巴,因为他们二人在那里起了誓。
第三十二节 他们在别是巴立了约,亚比米勒就同他军长非各起身回非利士地去了。
【2】”那时候”象征着主的理性成为神性的状态;”亚比米勒同他军长非各对亚伯拉罕说”象征要将源自人类事实性知识的理性附加到本质上为神性的信仰教义中;”你无论做什么,神都与你同在”象征神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论整体还是细节。
【3】”我愿你如今在这里指着神对我起誓”象征确认;”不要欺负我”象征没有怀疑;”不要欺负我”象征关于那些属于信仰的事;”我怎样厚待你”象征主先前被教导的理性;”你也要照样厚待我与你所寄居这地的民”象征着互惠。
【4】”亚伯拉罕说,我情愿起誓”表示完全肯定;”亚伯拉罕为……责备亚比米勒”象征主的愤怒;”亚比米勒的仆人霸占了一口水井”象征事实性知识想要将信仰教义归功于自己。
【5】”亚比米勒说”象征回应;”谁做这事,我不知道”象征理性会另有所指;”你也没有告诉我”象征这不是来自神性的;”今日我才听见了”象征这是首次被发现。
【6】”亚伯拉罕把羊和牛给了亚比米勒”象征神性良善被植入到亚比米勒所代表的理性教义中。”二人就彼此立约”象征因此而有了结合;”亚伯拉罕把七只母羊羔另放在一处”象征纯真的神圣性。
【7】”亚比米勒问亚伯拉罕说,你把这七只母羊羔另放在一处,是什么意思呢?”象征性表示为了得到指示和认知。”他说,你要从我手里接受这七只母羊羔”表示来自神性的纯真神圣性;”作我挖这口井的证据”表示确定;”我挖这口井”表示教义来自神性。
【8】”所以他给那地方起名叫别是巴”象征教义的状态和特质;”因为他们二人在那里起了誓”象征由于结合;”他们在别是巴立约”象征人类的理性被附加到信仰的教义中;”亚比米勒和同他军长非各起身回非利士地去了”象征他们在教义中没有任何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