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1全地一个口音,一种话语。2他们从东方出发,在示拿地遇见一片谷地,就住在那里。3一个人对他的同伴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石漆当泥。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为自己建造城和塔;它的头要在天上;让我们为自己造一个名,免得我们被分散在整个地面上。”5耶和华降临来看人的儿子们所建造的城和塔。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口音,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7来!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听不懂各人同伴的口音。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整个地面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9所以称它的名为巴别,因为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口音,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整个地面上。10这些是闪的后代;洪水以后二年,闪一百岁生了亚法撒。11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五百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12亚法撒活到三十五岁年,生了沙位。13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14沙拉活到三十岁,生了希伯。15沙拉生希伯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生了儿子和女儿。16希伯活到三十四岁,生了法勒。17希伯生法勒之后又活了四百三十年,并生了儿子和女儿。18法勒活到三十岁,生了拉吴。19法勒生拉吴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九年,并生了儿子和女儿。20拉吴活到三十二岁,生了西鹿。21拉吴生西鹿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七年,并生了儿子和女儿。22西鹿活到三十岁,生了拿鹤。23西鹿生拿鹤之后又活了二百年,并生了儿子和女儿。24拿鹤活了二十九岁,生了他拉。25拿鹤生他拉之后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并且生了儿子和女儿。26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27这些是他拉的后代: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28哈兰死在他父亲他拉的面前,在他的出生地迦勒底的吾珥。29亚伯兰、拿鹤各自娶了妻子;亚伯兰的妻子名叫撒莱;拿鹤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兰的女儿;哈兰是密迦和亦迦的父亲。30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31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儿子的儿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媳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32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他拉死在哈兰。
概览
1279、本段讲述的是洪水之后的第一个古教会(1-9节)。
1280、本段讨论了洪水之后古教会的不同阶段:最初状态,所有人遵循同一教义(1节);第二个状态,教会开始走向衰退(2节);第三个状态,开始被欲望的伪谬所统治(3节);第四个状态,通过神圣崇拜来实现统治(4节);因此,教会的状态经历了变化(5、6节);最终导致没有真正的信仰(7-9节)。
1281、本段讨论的是以希伯命名的另一个古教会,以及它的衍生和状态,这最终陷入了偶像崇拜(20-26节)。
1282、本段探讨的是第三个古教会的起源,该教会最初是偶像崇拜性质的,后来转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27-32节)。
内义
1283、目前的讨论集中在古教会的整体状况上,特别是它的内部崇拜随时间推移而遭到歪曲和玷污,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外部崇拜,因为外部崇拜受内部状态的影响。内部崇拜的歪曲和玷污在此被称为“巴别”。从迄今的叙述来看,除了关于希伯的部分外,其他内容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寓言式的描述。这一点可以从有关巴别塔的描述中看出,比如他们试图建造一座通天的塔,他们的语言被变乱,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这是耶和华的作为。另外,此处将它称为“巴别”,尽管在前一章第10节中提到巴别是由宁录建造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巴别”不是指一座城,而是被用来指代某种事物,即这里的崇拜,其内部是亵渎的,而外部看起来却似乎是神圣的。
1284、第一节 全地一个口音,一种话语。
“全地一个口音”象征着无论何处都普遍存在相同的教义;“口音”象征教义;“地”象征教会。“一种话语”象征具体一种教义。
1285、“全地一个口音”象征着无论何处都普遍存在相同的教义,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对“口音”(与“嘴唇”同一词)的解释中得知,这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中进一步讨论。这节经文用几个简短的词汇描述了古代教会的状态,即普遍只有一种教义。但随后的章节中讲述了它如何开始被歪曲和玷污;然后直到第9节,描述它如何完全变得颠倒,失去了内部崇拜的本质。然后转而讨论由希伯开启的另一个古代教会。最后描述第三个教会,即犹太教会的起始。在洪水之后,三个教会相继出现。
【2】关于第一个古教会,虽然它遍布全球,但它始终保持了统一的“口音和话语”,也就是说,无论在普遍性还是具体性上,都有着统一的教义,尽管在不同地区的内部和外部崇拜各异,正如前一章中提到的每个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教义和仪式一样。事实是,天堂中存在着无数个各具特色的团体,但它们都统一于主的引导(参见之前的第457节,551节,684节,685节和690节)。这就像人体的多个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功能,但都受同一灵魂的统一指挥。或者像身体中的不同活力和运动,都由同一个心肺运作统一调节,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这些部分能够协同工作,是因为天堂中存在一种独特的、每个个体按其天性接收的流入,这是来自主的爱、怜悯和生命。虽然这种流入是统一的,但所有的事物都像一个整体一样相互响应和遵循,这归功于天堂中居民之间的相互之爱。
【3】正如第一个古教会所展现的,尽管有如此多的内部和外部崇拜,按种类来说像各个民族一样多,按家族来说像各个民族的家族一样多,按个人来说像教会中的人一样多,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口音和话语”,即无论在普遍性还是具体性上,都有着统一的教义。这统一的教义体现在所有人之间的相互之爱或仁义上。相互之爱和仁义使即便多样化的事物也成为一个整体,因为它从多样性中创造统一。无论有多少人,即便是无数人,如果他们都生活在仁义或相互之爱中,他们共享同一个目标,即共同的善、主的国度和主本身。教义和崇拜的多样性就像人体中的感觉和器官的多样性一样,它们共同促进了整体的完善。主通过仁义以不同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特质进行流入和作工,由此有序安排每个人和每个事物,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样,正如主自己所教导的: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286、“口音”象征教义,这一解释可以通过圣经中的以下段落看出,例如在《以赛亚书》中说:
撒拉弗呼喊道:“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先知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以赛亚书6:3,5-7)
在这里,“嘴唇”(与“口音”同一词)象征人的内在部分,从而代表源自内心的敬拜,这在先知的经历中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先知的“嘴唇被沾”,因此“罪孽便除掉,罪恶就赦免”,这清楚地显示了内在部分的象征意义,这些内在部分通过“嘴唇”象征,代表与仁义及其教义相关的事物。
【2】同一卷书中还说:
耶和华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唇的气杀戮恶人。(以赛亚书11:4)
在这里的内在意义并不是说耶和华将用口中的杖打击或用嘴唇的气息杀死恶人,而是指恶人自己造成了这种后果。这里提到的“嘴唇的气息”象征教义,对恶人来说,这是伪谬的教义。经上还说:
我造就嘴唇的果子;愿平安康泰归与远处的人,也归与近处的人;并且我要医治他。(以赛亚书57:19)
这里的“嘴唇的果实”象征着教义。
【3】在《以西结书》中说:
人子啊,你往以色列家那里去,将我的话对他们讲说。你奉差遣不是往那口音深奥、言语难懂的人民那里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不是往那口音深奥、言语难懂的多民去,他们的话语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听从你。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原来以色列全家是额坚心硬的人。(以西结书3:4-7)
这里的“口音深奥”指的是那些虽然在教义上处于伪谬之中,但仍然保持仁义的民族。因此对他们而言,预言他们会“听从”,而那些缺乏仁义的人则被形容为“额坚心硬的人”。
【4】在《西番雅书》中说:
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侍奉我。(西番雅书3:9)
这里的“清洁的言语”象征着教义。在《玛拉基书》中写道:
真实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里没有不义的话。他以平安和正直与我同行,使多人回头离开罪孽。祭司的嘴里当存知识,人也当由他口中寻求律法,因为他是万军之耶和华的使者。(玛拉基书2:6-7)
这里的“利未”象征主;“嘴唇”象征出自仁义的教义。在大卫《诗篇》中说:
我们必能以舌头得胜;我们的嘴唇是我们自己的,谁能作我们的主呢?(诗篇12:4)
这里的“嘴唇”象征伪谬。还有:
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以赛亚书63:5)
在《以赛亚书》中还说:
当那日,埃及地必有五城的人说迦南的口音,又指着万军之耶和华起誓。(以赛亚书19:18)
这里的“口音”(与“嘴唇”同一词)象征教义。
1287、“地”象征教会,这一点在之前的第662和1066节中已作解释。
1288、“一种话语”象征具体一种教义,这可以从之前关于“嘴唇”象征普遍教义的讨论中得出。在这里,“话语”特指具体的教义或教义的具体部分。具体的教义只在它们朝向一个统一的目标——即爱主胜过一切并爱邻如己——时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教义便成为普遍教义的一部分。
【2】 “话语”象征所有关于慈爱和由此产生的信仰的教义。话语表示与教义相关的内容,从大卫《诗篇》中明显可见:
我学了你公义的判语,就要以正直的心称谢你。我必守你的律例。……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我一心寻求了你;求你不要叫我偏离你的命令。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耶和华啊,你是应当称颂的!求你将你的律例教训我!我用嘴唇传扬你口中的一切典章。我喜悦你的法度,如同喜悦一切的财物。我要默想你的训词,看重你的道路。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乐;我不忘记你的话。(诗篇119:6-17)
这里的“话”象征普遍意义上的教义。此处清晰地区分了判语、律例、见证命令、典章、教训、训词、道路,这些都是话语或教义的组成部分。在圣经的其它地方,这些不同的术语也有特定的意义。
【3】还有《诗篇》中的爱之歌,这么说:
我心里涌出美辞……我的舌头是快手笔。你比世人更美;在你嘴里满有恩惠……为真理、谦卑、公义赫然坐车前往,无不得胜;你的右手必显明可畏的事。(诗篇45:1-2,4)
“为真理、谦卑、公义赫然坐车前往”象征教导真理和良善的教义。如圣经中其它地方一样,这里的“美辞、舌头、嘴”有着不同的含义。由于这首诗被称为“爱之歌”,它显然是关于仁义的教义,预言了“你比世人更美;在你嘴里满有恩惠,你的右手必显明可畏的事”。
【4】在《以赛亚书》中说:
耶和华的话传到雅各,落于以色列。(以赛亚书9:8)
“话”象征内在或外在崇拜的教义;“雅各”在此象征外在的崇拜,“以色列”象征内在的崇拜。在《马太福音》中说: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
还有:
凡听见天国的话语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马太福音13:19)
然后关于“话语”的讨论继续在同一章第20-23节。在同一卷书中说: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太福音24:35)
在这里,“话”象征主的教义,而“诸话语”则代表属于主的教义的内容。
【5】因为“话”象征所有教义,所以十诫被称为“话”,在摩西五经中说:
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出埃及记34:28)
他将所吩咐你们当守的约指示你们,就是十条诫,并将这诫写在两块石版上。 (申命记4:13)
你只要谨慎,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话。(申命记4:9)
其它地方还有类似的表达。
1289、第二节 他们从东方出发,在示拿地遇见一片谷地,就住在那里。
“他们从东方出发”象征着他们远离仁义;“东方”象征来自主的仁义。“在示拿地遇见一片谷地”象征崇拜变得不洁和亵渎。“就住在那里”象征他们的生活。
1290、“他们从东方出发”象征着他们远离仁义。这可从“出发”和“东方”在圣经中的意义得知。这里的“出发”意味着远离,这一点很明显,因为这是关于仁义的描述,仁义在这里被称为“东方”,即他们出发的起点。
1291、“东方”象征来自主的仁义,这一点从之前所展示的内容中很明显(参101、1250节)。
1292、“在示拿地遇见一片谷地”象征崇拜变得不洁和亵渎,这一点可以从“谷地”和“示拿地”的象征意义中清晰地看出。在圣经中,“山”象征仁爱或仁义,因为它们是最高的,或者说,是崇拜中最内在的(参795节)。因此,“谷”低于“山”,象征在崇拜中相对较低、较外在的部分。“示拿地”象征着包含亵渎成分的外在崇拜(参1183节)。因此,这里的“在示拿地遇见一片谷地”象征崇拜变得不洁和亵渎。
【2】在第一节中,我们讨论了教会,指出它拥有“一个口音和一种话语”,即普遍的和具体的一种教义。而在这一节中,则是讨论了教会的衰退,即“他们从东方出发”,也就是他们开始远离仁义。因为教会或教会成员越是远离仁义,他们的崇拜就越是背离神圣,或者越是趋向不洁和亵渎。他们“在示拿地遇见一个平原”象征着教会或崇拜向亵渎的衰退。这是因为谷地是山间的低地,而山在崇拜中象征着仁爱或仁义的神圣,如前所述。这也可以从圣经中“谷地”的象征意义中看出,尤其是在原文中,某些词汇在这种语境下使用时,表示崇拜中的较低和较为亵渎的方面。
【3】“平原”的象征意义,在《以赛亚书》中很明显:论异象谷的默示:因为主-万军之耶和华使“异象谷”有溃乱、践踏、烦扰的日子(22:1,5)。“异象谷”象征幻想和推理,通过这些幻想和推理,崇拜被歪曲,最终被亵渎。在《耶利米书》中说:
你怎能说,我没有玷污、没有随从众巴力?你看你谷中的路,就知道你所行的如何。(耶利米书2:23)
“谷”象征不洁的崇拜。同样在《耶利米书》中说:
他们在欣嫩子谷建造陀斐特的邱坛……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叫做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耶利米书7:31,32;19:6)
“欣嫩谷”象征地狱,同时也象征着对真理和良善的亵渎。
【4】在《以西结书》中,主耶和华对大山、小冈、水沟、山谷如此说:
我必使刀剑临到你们,也必毁灭你们的邱坛 (6:3)。还有:“当那日,我必将以色列地的谷,就是海东人所经过的谷,赐给歌革为坟地,使经过的人到此停步。在那里人必葬埋歌革和他的群众,就称那地为哈们·歌革谷。(以西结书39:11,15)
这里提到的是外在崇拜,“谷”在这里指的是这种崇拜。但当崇拜还未变得极端亵渎时,就像《以赛亚书》中所说:
我要在净光的高处开江河,在谷中开泉源;我要使沙漠变为水池,使干地变为涌泉。(以赛亚书41:18)
这是指那些虽处于无知或缺乏信仰和仁义的知识,但仍然保持仁义的人,“谷”在这里指的是这些人。在《以西结书》第37章第1节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1293、“他们就住在那里”象征他们随后的生活。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居)住”一词的含义中理解,即指生活。在圣经的先知书和历史书中,“居住”这个词经常出现,而在内在层面上它通常指代生活。这是因为上古人类住在帐棚里,并在那里进行最神圣的崇拜活动,因此圣经中的“帐棚”象征着崇拜的神圣(参414节)。因为“帐棚”象征着崇拜中的神圣,所以“居住”在积极的含义上指生活或生命。同样地,因为上古人类随着他们的帐棚迁移,“出发”在圣经的内在意义中象征着生活的习惯和秩序。
1294、第三节 一个人对他的同伴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石漆当泥。
“一个人对他的同伴说”象征已经开始。“来吧,我们要做砖”象征他们自行编造的伪谬。“把砖烧透了”象征出于自爱的邪恶。“他们就拿砖当石”象征他们将伪谬视为真理。“石漆当泥”象征欲望的邪恶被视为良善。
1295、“一个人他的同伴说”象征已经开始或者他们已开始,这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出来。这一节描述的是教会进入第三阶段的情况,即伪谬开始主宰,特别是那些源自欲望的伪谬。伪谬有两个主要的根源,一个是对真理的无知,另一个是欲望;由无知产生的伪谬并不像由欲望产生的伪谬那样有害。因为无知的伪谬可能源于从小接受的教育,或者是因为被各种琐事分散了注意力而未能探究真理,或者是因为缺乏判断真伪的能力。这类伪谬通常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除非个人坚定了这些观点,并在某种欲望的驱使下为这些伪谬辩护。这会使无知的迷雾变得更加浓厚,转变成黑暗,使人无法看清真理。
【2】然而,当伪谬的根源是欲望,或者是自我之爱或对世界的爱时,情况就不同了。例如,当有人采纳某种教义,声称它是为了吸引和引导他人,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扭曲或解释该教义,同时既依据事实性知识通过理性论证来支持,又借助圣经的字面意义来证实。因此,即使这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神圣,其实质却是亵渎性的;因为其内在本质不是对主的崇拜,而是对自我的崇拜。他们不会承认任何真理,除非它能够被解释为对自己有利。这种崇拜就是被“巴别”象征的那种。然而,对于那些在此类崇拜中出生并成长,却不知道它是伪谬的,并且生活在仁义之中的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在他们的无知中蕴含着纯真,在他们的崇拜中存在着源自会璃解的良善。在这种情况下,崇拜本身并不是亵渎,而是那些参与者的内在品质和动机决定了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