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十三章、概览、内义3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十三章、概览、内义3

1586、“它整个被灌溉”象征在那里能够成长,也就是说,善与真能够在那里成长。从“被灌溉”的意义可明显看出,可参阅前文第108节所述。

1587、“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象征外在人被邪恶的欲望和伪谬的信念所摧毁,这可以从所多玛作为邪恶欲望的代表和蛾摩拉作为伪谬信念的代表来理解。这两者是导致外在人败坏并使其与内在人断裂的原因,也是上古教会在洪水前被毁灭的核心。邪恶欲望源自人的意志,而伪谬信念来自理智。当这两者占据主导时,整个外在人便彻底崩溃,并与内在人断绝联系。这不是指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而是善和真与灵魂或灵的分离,使它们只能产生远距离的流入。关于这种流入的深入探讨,蒙主怜悯,将在其他部分展开。

考虑到人类的外在人如此遭受破坏,即外在人与内在人、以及与善和真脱节,所以主降世,为了修复这一连接,将他的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统一起来。这里描述的是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的状态,即“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那时的情景“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

1588、“如同耶和华的园子”象征他的理性,这一点从”耶和华的园子“象征聪明得到证实(参100节)。理性充当了连接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的中介。理性是外在人的聪明。当理性是属天的,即源于属天,正如上古教会那样时,它被称为“耶和华的园子”。如《以赛亚书》中所说:

耶和华…使旷野像伊甸,使沙漠像耶和华的园囿;在其中必有欢喜、快乐、感谢,和歌唱的声音。(以赛亚书51:3)

当理性成为属灵的,即源于属灵,正如古教会那样,它就被称为“神的园子”。正如《以西结书》所述:

你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你曾在伊甸神的园中。(以西结书28:12,13)

人的理性好比“园子”,当主的属天之属灵流入时,它便显现出来,甚至还形成了可见的乐园,其辉煌和美丽超越人类想象,这是来自主的属天之属灵的光流入的效果(参1042,1043节)。产生如此果效的并非乐园的辉煌和美丽,而是居于其中的属天之属灵因素。

1589、“也像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象征由良善情感来的(事实性)知识,可从“埃及”象征事实性知识(参1164,1165节;其正面意义,参1462节)得到确认,还可从”琐珥“象征良善的情感看出。琐珥是离所多玛不远的一座城,罗得被天使从所多玛的火中救出并逃到那里(创世记19:20,22,30)。其它地方也提到琐珥(创世记14:2,8;申命记34:3;以赛亚书15:5;耶利米书48:34),在那些地方也是象征情感。此外,由于良善的情感具有相反的意义,因此它还用来代表邪恶的情感。

【2】外在人由三部分构成,即理性、事实性知识、外在感官。理性在内,知识在外,外在感官是最外层。理性是内在人和外在人连接的媒介,连接的性质取决于理性的性质。外在感官包括视觉和听觉。然而,理性自身是空无一物的,除非情感流入其中并使其活跃起来,引发它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理性的本质取决于情感的本质。当良善的情感流入时,它的理性变成了真理的情感。相反,当邪恶的情感流入时,情况正好相反。由于事实性知识应用于理性并成为其工具,因此情感也会流入知识并对其进行调整。在外在人中,除了情感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生存。这是因为良善的情感来自天堂,也就是来自天堂的爱,这爱赋予了受其流入的一切生命力,甚至赋予了邪恶的情感或欲望生命力。

【3】因为主的爱之善不断地流入,并且通过内在人传达到外在人。然而,陷入邪恶情感或欲望中的人会扭曲这份善。尽管如此,生命仍然存于这被扭曲的善中,这可以通过受太阳光线照射的物体进行比较来理解。有些物体能够完美地接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最美丽的颜色,比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其他珍贵的宝石。而有些物体无法如此接收阳光,而将其转化为并不悦目的颜色。从不同人的禀赋中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有些人完全接受爱之善,并将爱之善转化为善行;而有些人则将其转化为恶行。由此可以看出,从良善的情感中得来的事实性知识是什么,这由“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来象征,那时理性则“如同耶和华的园子”。

1590、这表明,当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时,主的外在人所展现的形态及其美丽,可以通过内在意义来理解。在这一层意义上,主的内在人通过“亚伯兰”来象征,而其外在人则通过“罗得”来象征。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后所展现的美丽是难以用言语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美不在任何人身上被赋予,唯独在主那里才拥有如此美丽。人类和天使的一切美,均源自于主。我们只能从对主的外在人在天堂中所呈现的像来略窥端倪(参553,1530节)。三层天映射了主的外在人形像,其美无法用任何具体概念来描述,使得无人能够完全理解。就如同在主那里,一切皆为无限,天堂中的一切也呈现出无法界定的广阔;这种无法界定的特性,正是对无限之主的形像。

1591、第十一节 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罗得从东方启程;那人与他的兄弟分离。

“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象征外在人的特质。“罗得从东方启程”象征“象征那些在外在人中退离属天之爱的事物。”那人与他的兄弟分离”象征那些事物导致分离。

1592、“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象征外在人是这样的,这从“约旦河平原”的意义上可以看出,这在前一节中提到,指的是外在人。当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时,他的美丽在前一节中得到了描述;但是,当外在人与内在人分离时,他的丑陋从这一节和接下来的两节中描述出来。

1593、“罗得从东方启程”象征“象征那些在外在人中退离属天之爱的事物。这一象征意义源自“东方”象征主,因而象征一切属天的事物(参101节)。鉴于“东方”象征着主,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所指的“东方”是指主的内在人,是神性的。因此,外在人与内在人的分离,在这里通过“罗得从东方启程”来象征性表示。

1594、”那人与他的兄弟分离”象征那些事物导致分离。据前文第8节提及,男性“兄弟”关系象征着联合,因此,分离便意味着破裂。人们通常不了解是什么导致了外在人与内在人之间的断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既不知道内在人的存在,即使知道也可能不相信。他们可能也不理解是自爱及其欲望,以及对世界的爱及其欲望导致了这种分离,其中自爱的作用尤为重要。

【2】人们之所以不了解并不相信内在人的存在,是因为他沉浸于物质和感官的世界中,而这些感官无法觉察到内在的实质。内在可以洞察外在,但外在却无法透视内在;正如内在视觉能洞悉外在所见,但外在视觉却不能洞察内在真相。理智和理性能够识别知识的本质及其属性,而知识却不能反向理解理智与理性。此外,他不相信死亡时灵魂会与肉体分离,几乎也不承认所谓的灵魂即是内在生命。当一个注重感官和物质的人思考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时,这对他来说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认为生命依附于肉体,并且由于观察到动物在死后不再存在而进一步坚定了这一观点,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这一切都源于他沉浸在物质和感官的生活中,这种生活本质上与动物无异,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思考并对显而易见的事物进行推理,但即便拥有这种超越动物的能力,他也未曾深入反思。

【3】这并非是外在与内在之人分裂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有深厚学识的人,更容易处于这种怀疑之中。真正造成分裂的原因,首要是对自我的爱,其次是对世界的爱,尽管其影响不及自爱那般深远。之所以人们对此浑然不觉,是因为他们缺乏任何形式的无私之爱。缺少这种爱的人难以察觉,自我之爱及其追求与属天之爱背道而驰。自爱和欲望中似乎蕴藏着某种火焰,带来了独特的愉悦感,让人误以为其中蕴含着永恒的幸福。因此,很多人将死后的荣耀和被众人甚至天使服侍视为永恒幸福的象征。然而他们不愿为他人服务,除非这种服务能反过来利于自己。他们可能声称愿意在死后仅仅服侍主,但这种说法并不真实。那些沉浸在自爱中的人,期望主也为他们服务,一旦这种期望落空,他们就会感到失望。这样的人心怀成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并统治一切的野心。当每个人都怀有这样的心态时,可以想象这会是一种怎样的统治。这难道不是地狱般的存在,每个人都自私地爱着自己胜过他人吗?这种自爱之下隐藏着对那些不臣服于自己的人的憎恨,这种憎恨还孕育了报复、残忍、欺诈和更多恶行。

【4】而真正属于天堂的相互之爱,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在于深知自己的不配、卑微与污秽。这种自我承认和相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主以无限的怜悯,不断将我们从不断探寻甚至渴望地狱中拯救并守护。这并不是因为主或任何天使想让我们屈服,而是为了避免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还自高自大,这好比粪土自诩为纯金,或厕蝇自称为凤凰。人在多大程度上认知并接受自己的本真面目,就会在多大程度上远离自爱和欲望,并对自己的低贱有所厌恶。只有在这种认知基础上,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领受来自主的属天之爱,即愿意为众人服务的相互之爱。这样的人就是经上所说的“最小的”,他们在主的王国中为大(马太福音20:26-28;路加福音9:46-48)。

【5】从这些我们可以明白,自爱是导致外在人与内在人分离的原因,而相互之爱则是使他们结合的关键。这种相互之爱只有在舍弃自爱后才能真正实现,因为自爱与互爱本质上是对立的。内在人的本质就是相互之爱,而人的灵魂或灵,即死后继续生存的部分,是与身体相连的有机实体,是内部的人(interior man)。这个内部的人,或说人的灵魂或灵,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内在人(internal man),但当其中存在相互之爱时,内在人的真正本质就显现了。内在人属于主,可以说,内在人即是主的体现。主赐予那些活在相互之爱中的人以属天的恩赐,使他们似乎能够自发地行善,因此可以说,内在人是人的一部分。然而,生活在相互之爱中的人深知所有的善和真并非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主。他们能够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如果达到天使般的境界,甚至能爱他人胜过自己。这种超越自我之爱是主的赐予;人们越不承认这一切是主的,就越会从这份恩赐及其带来的幸福中撤离。

1595、第十二节 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搭帐棚直到所多玛。

“亚伯兰住在迦南地”象征内在人处于属于爱的属天事物中。“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象征外在人处于(事实性)知识中。“搭帐棚直到所多玛”象征向着欲望的扩展。

1596、“亚伯兰住在迦南地”象征内在人处于属于爱的属天事物中,从“迦南地”的意义明显得知,它代表属于爱的属天事物,这一点之前已数次提及。

1597、“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象征外在人处于(事实性)知识中。这可以从罗得代表的外在人的角色以及“城邑”的含义中得知,即指代教条或学说。这些教条本质上就是知识,尤其是当它们用于描述与内在人隔离的外在人时。值得注意的是,“城邑”在此既可代表真理的教义也可指伪谬的教义(参402节)。

1598、“搭帐棚直到所多玛”象征向着欲望的扩展。这可以从所多玛的含义中看出,正如第10节所述,它代表欲望。这与第10节所说的相呼应,那里描述了“约旦河的全平原,它整个被灌溉,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在那里讨论的是与内在人结合的外在人;而“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则象征了源于良善情感的(事实性)知识。但此处提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搭帐棚直到所多玛”,象征着未与内在人结合的外在人,这些描述象征了源于邪恶情感,或源于欲望的(事实性)知识。之前描述了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时的美好,而这里则展示了其未结合时的丑陋,在下一节中说“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时,其丑陋更为显著。

当外在人与内在人分离时,它有多么丑陋,这对每个人都是显而易见的,从之前关于自我之爱及其欲望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它们是导致分离的主要原因。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时的美好与它们分离时的丑陋成正比。因为外在人本质上是为内在人服务的,它是一个工具,使目标通过功用实现并达到效果,从而达成完美。但当外在人与内在人分离,并试图仅为自身服务,甚至试图支配内在人时,情况就完全相反了,这主要是由自我之爱及其欲望引起的,如之前所展示的。

1599、第十三节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象征事实性知识向欲望扩展。

1600、“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象征事实性知识向欲望扩展,这一点可以通过“所多玛”代表欲望以及“(男)人”代表理智和理性来理解,后者在此上下文中特指与内在人分离的外在人的知识。之前在第265,749,1007节中也展示了“(男)人”象征理智或理性。当学习知识仅仅为了变得高人一等,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时,它们就被认为是向欲望扩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某种功用而变得卓越。所有知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让人变得理性,从而变得智慧,进而能够服务于内在人。

1601、第十四节 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请你举目,从你所在的地方向北、向南、向东、向西观看。”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象征耶和华如此对主说。“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象征当外在人的欲望被清除,从而不再成为阻碍时。“请你举目,从你所在的地方观看”象征着主当时所处的状态,从这个状态中他可以领会将要发生的事情。“向北、向南、向东、向西”象征着宇宙中的所有人,无论数量多少。

1602、“耶和华对亚伯兰说”象征耶和华如此对主说,这一点可以通过圣经深层含义得到确认,其中“亚伯兰”象征着主。此外,在此也描述了主当时所处的状态,即所有外在人的障碍都已被清除,这一点通过罗得离他而去来代表。

关于主的内在人,因为他出生于耶和华,所以是神性的;一旦外在人的阻碍被移除,他就能够预见所有将要发生的事。这一情形表现得仿佛是耶和华在与他交谈,因为这是在主的外在人面前显现的。至于主的内在人,他与耶和华合而为一。正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中所教导的:

腓力对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4:6, 8-11)

1603、“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象征当外在人的欲望被清除,从而不再成为阻碍时。这一点可以通过“罗得”这个外在人的象征以及“分离”的动作——指移除了那些阻碍——来理解。这些阻碍一旦被清除,内在人或者说耶和华,就与外在人或主的人性本质,统一行动了。上文提到的不一致的外在事物,是阻碍内在人在作用于外在人时,使其与自身成为一体的因素。外在人只是一种工具或某种有机体,本身不具有生命。它从内在人那里获得生命,并因此显现出好像自身拥有生命一样。

【2】然而,在主驱逐了邪恶的遗传因素之后,从而净化了人性本质的有机部分,这些部分接受了生命,使得主不仅在其内在人是生命,其外在人也成为生命。这正是《约翰福音》中所描述的“荣耀”的真正意义:

耶稣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神既在人子身上得了荣耀,也要在自己身上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地荣耀他。” (约翰福音13:31-32)

在同一书中还说:

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翰福音17:1,5 )

耶稣说:“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约翰福音12:28 )

1604、“请你举目,从你所在的地方观看”象征着主当时所处的状态,这一点从”举目观看“所蕴含的意义——被光照和领会——可以得知,正如之前第10节所述。同时,从”地方“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代表状态也可以得知。”地方“不是别的,而是状态,这一点在第1274,1376-1379中有所说明。

1605、“向北、向南、向东、向西”象征着宇宙中的所有人,无论数量多少,这一点从它们的意义中可以得知。在圣经中,北方、南方、东方和西方各代表某个特定的事物。”北方“象征那些处于教会以外、在信仰真理方面处于黑暗状态中的人,同时也象征人的黑暗。”南方“则象征那些处于教会以内、在认知方面处于光明中的人,同时象征光明本身。”东方“象征那些以前存在的人,以及天堂之爱,如先前所示。而”西方“则象征那些即将到来的人,以及那些不在爱中的人。这些意义从内在意义的连贯性中可以得知。然而,当所有方向如此处被提及时,它们代表了全世界所有人,包括那些过去存在的人和未来即将到来的人,还象征人类在爱和信仰方面的各样状态。

1606、第十五节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并永远赐给你的种。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象征天堂的国度是主的。“并永远赐给你的种”象征那些对他有信仰的人。

1607、“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象征天堂的国度是主的。这从“地’”的意义以及此处特指的“你所看见的地”即迦南地得以明确,它象征着天堂。迦南地在圣经中既代表了主在天上的王国,即天堂,也象征了主在地上的王国,即教会。关于“地”的这种象征意义在之前已经多次讨论过。

主对天上和地上的王国有绝对的主权,这在圣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如《以赛亚书》所述: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神、勇士、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赛亚书9:6)

在《但以理书》中有所描述: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以理书7:13-14)

主自己也在《马太福音》中说道: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马太福音11:27)

在《路加福音》中提到: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路加福音10:22)

还在《马太福音》另一处强调: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我。(马太福音28:18)

《约翰福音》中也记载了:

正如你曾赐给他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他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他的人。 (约翰福音17:2)

这也是“坐在右边”的意义,如《路加福音》所述:

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路加福音22:69)

【2】关于“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人子”,我们需要明白,主即使在降世之前,也已经拥有对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因为他自永恒以来就是神和耶和华,就如他在《约翰福音》中所明言的:

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翰福音17:5)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约翰福音8:58)

他是洪水前上古教会的耶和华和神,并向他们显现。他也是洪水后的古教会的耶和华和神,是犹太教各种仪式所指向的,是他们敬拜的对象。然而,当他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我”时,好似是新赋予的,实则指的是他的人性本质在与神性结合之后也成为耶和华,这种权柄直到他被荣耀化——他的人性通过与神性的结合而自身获得了生命并成为神性或耶和华——之后才得以完全显现,正如他所言:

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翰福音5:26)

【3】在《但以理书》提到的地方,主的人或称之为外在人,被称作“人子”。而在《以赛亚书》的引文中,提到了“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现在,天堂以及在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赐予了他,这是对他的一个可见的承诺,并通过“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并永远赐给你的种”这句话得到了象征。这一切都在他的人性与神性结合之前,这种结合随后使他能够战胜魔鬼和地狱;尤其是通过他自己的力量和能力驱除一切邪恶,正是这些邪恶导致了“分离”。

1608、“并永远赐给你的种”象征那些对他有信仰的人,这一点从“种(子)”的含义是信仰,更具体地说,是仁义的信仰可以得知(参255,256,1025节)。显而易见,“给他的种”,也就是给那些对他有信仰的人,将被赐予天堂,正如主在《约翰福音》中所言:

父爱子,已将一万有交在他手中;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不得见永生。(约翰福音3:35-36)

【2】并且在同一卷书中写道: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 神的儿女。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2-13)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对他有信仰或信他指的是那些接纳他并信仰他的人,这种信仰并非出于“人意”。“情欲”(原文是肉体的意愿)象征与仁爱和仁义相反的东西,因为“肉体”象征着这一点(参999节)。而“人意”象征与出于仁爱或仁义的信仰相反的东西,这是“人”所象征的。肉体的意愿和人的意愿是造成分离的因素,但爱和由此产生的信仰则是联合的纽带。因此,那些拥有爱和由此产生的信仰的人,是“从神生的”。由于他们是“从神生的”,他们被称为“神的儿女”,并成为“他的种”,他们将被赐予天堂。这一点在本节中通过“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并永远赐给你的种”得到了阐述。

【3】天堂无法赐给那些虽然声称自己拥有信仰,但心中怀有对他人的憎恨的人,这一点任何人稍加思考就能明白。这种信仰中无法存在真正的生命,因为憎恨代表的是死亡,即地狱;地狱完全由憎恨组成,这不是由人从遗传上继承的憎恨,而是由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自己培养的憎恨。

1609、第十六节 我也要使你的种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种。

“我也要使你的种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象征无限的繁衍。“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种”表达了肯定的声明。

1610、“我也要使你的种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象征无限的繁衍,此处无需多言。在这里,他的种被比作“地上的尘沙”。在圣经其他部分,有时被比作“海边的沙”,还有时候被比作“天上的星”,每个比喻都承载着特定的含义。“地上的尘沙”关联到属天的事务,因为如先前所示,“地”象征着爱的属天方面。“海边的沙”涉及到属灵的事务,因为“海”象征着爱的属灵方面。而“天上的星”则在更高层面上代表了这两者。由于这些都是不可计数的,因而成为表达无限增长和扩展的常用方式。

【2】种子将无限繁衍,这在最高意义上代表了主,特别是指他的人性本质。因为就他的人性本质而言,主被称为“女人的种”(参256节)。当通过无限增加来理解主的人性本质时,意味着无限的属天和属灵之物。而当“种子”指代仁义的信仰或广义上的仁义时,它意味着在每一个生活在仁义中的人身上,“种子”都将无限扩展。在来生,对于每一个生活在仁义中的人来说,仁义、由此产生的信仰以及随之而来的幸福将以无法言述神秘方式无限增长。当“种子”被理解为人时,在主的王国中,人的增长同样是无限的,这不仅包括教会内的人及其子女,还包括教会外的人及其子女。因此,主的王国或天堂是无边无际的,其无限的性质将在主的怜悯引领下进一步探讨。

1611、第十七节 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你起来,走遍这地“象征看清天上的王国。”纵横“(原文是长宽)象征属天和属灵。“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象征这将归属于他。

1612、”你起来,走遍这地“象征看清天上的王国,这一点可以从“地”象征天堂的国度的意义中确认,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讨论过这一点。 “你起来,走遍这地”在字面上是指探索并了解它的性质,所以在更深层的含义中,通过“地”或“迦南地”来象征主在诸天中的王国或天堂,以及主在地上的王国或教会,意味着要洞察并理解它们。

1613、”纵横“(原文是长宽)象征属天和属灵,或者良善与真理。其中,“长”象征良善,“宽”象征真理。这一说法在先前的第650节中已被提及。原因在于“地”象征着天上的王国或教会,这些是不能以物理的长宽来衡量的,但它们可以通过与之等价和相对应的良善与真理来表达。属天或良善是首要的,因此比作“长”;而属灵或真理是次要的,因此比作“宽”。

【2】在先知书中,“宽”象征真理是很明显的。例如,在《哈巴谷书》中写道:

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遍行那地的宽阔之处。(哈巴谷书1:6)

这里的“迦勒底人”象征那些沉浸在伪谬之中的人,而“遍行那地的宽阔之处”象征毁坏真理。在大卫《诗篇》中还说:

你未曾把我交在仇敌手里;你使我的脚站在宽阔之处。(诗篇31:8)

这里的“站在宽阔之地”象征站在真理之中。同样,在另一首诗中: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诗篇118:5)

这里的“宽阔之地”也象征真理。在《何西阿书》中说:

现在耶和华要放他们,如同放羊羔在宽阔之地。(何西阿书4:16)

这里的“放羊羔在宽阔之地”指的是教导真理。

【3】在《以赛亚书》中描述:

必冲入犹大,涨溢泛滥,直到颈项。以马内利啊,他展开翅膀,遍满你地的宽阔。(以赛亚书8:8)

“亚述”象征着推理;将要淹没”地“,即教会;”翅膀“象征导致伪谬的推理;“遍满……宽阔”则象征充斥伪谬或与真理对立的思想。由于地的“长”象征良善,“宽”象征真理,新耶路撒冷被描绘为长和宽是一样的,从而强调了其代表的不只是物理尺寸,因为新耶路撒冷代表主在天上和地上的王国。我们在谈论属天和属灵之事时,会用到一些描述地理的术语,比如长度、宽度等,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讨论智慧时会用到高度、深度一样。

1614、“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象征这将归属于他,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无需额外解释。地上或天上的国度唯独属于主,这一点已经通过多次展示得到了证实,即除主之外,没有谁是天堂的主。既然他是天堂的主,自然也是教会的主。这一点还因为所有的属天和属灵,即所有的善和真,全都源自主一人。因此,在主的天堂中,主是一切的一切,以至于那些不能从主那里领受善与真的人,就不再属于天堂。这种神圣的气氛贯穿整个天堂;它也是天堂的灵魂,是流入所有处于善中之人的生命之源。

1615、第十八节 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象征主进入了一个更深内在的直接领受状态,这是第六个状态。“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象征从那种状态下产生了崇拜。

1616、“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象征主进入了一个更深内在的直接领受状态,可从“搬了帐棚”的意思可看出,即移动和固定帐棚,这代表着联结,因为“帐棚”象征崇拜之神圣(参414,1452节),外在人借此与内在人相连。还可从“橡树”象征直接领受的含义中看出,之前在第1442,1443节中已经讨论过,“幔利橡树”象征最初的直接领受,而这里使用了复数形式的“幔利的橡树”,象征着更充分,即更内在的直接领受。这种直接领受在此被称作”希伯伦,幔利的橡树那里“。

“幔利”在圣经中多次被提及(创世记14:13;18:1;23:17-19;35:27)。“希伯仑”同样在多处被引用(创世记35:27;37:14;约书亚记10:36,39; 14:13-15; 15:13,54;20:7;21:11,13;士师记1:10,20)。至于圣经各处中提到“幔利”和“希伯仑”时的具体含义,蒙主怜悯,将在解读这部分经文时说明。

【2】“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象征进入更深内在的直接领受状态,这就像外在人的事物与内在人的属天事物的结合能够促进直接领受的增长和深化一样。外在人的事物与属天事物的结合就被赋予直接领受,因为内在人的生命根植于对耶和华的爱中,即属天的爱中;或者说,在属天的爱中,耶和华的在场是显著的,但外在人与属天结合之前,无法直接领受到这样的在场。总之,一切直接领受都来源于这样的结合。

【3】从内在意义可以看出,主的外在人或人性本质是如何通过知识的增加和繁衍,逐步与其神性本质结合的。没有人能作为人直接与耶和华或主结合,除非是通过认知,因为正是通过知识,人才成为人。因此,主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出生,像其他人一样受教育,但属天的事物不断被植入他的知识之中——这些知识如同容器,使他的认知不断成为接受属天事物的器皿,甚至成为这些属天事物本身。

【4】就这样,主继续朝着童年时期那种属天的纯真性情发展。如前所说,从最早的婴儿期到儿童期,甚至到青年期,爱的属天事的被潜移默化地逐渐植入。当人成年后,才会被灌输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如果一个人是能够重生的,那么这些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就会被充实上仁爱与仁义的属天性情,并因此被植入从婴儿时期到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所赋予的属天性情之中,于是他的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为一体。首先被植入的是在青年时期所赋予的属天性情,然后是在儿童时期的,最后是在婴儿时期的。那时他就成为主所说的“小孩子”,主声称“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这种植入完全是出于主的作为,因此人里面没有什么属天性情是存在的,也不可能给予人,除非是出于主并属于主自己的。

【5】不过,主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将他的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并用属天性情充实他的认知,按照神性的次序将属天性情植入他的知识中。首先是将童年时期的属天性情植入知识中,然后是介于童年与婴儿时期之间年龄段的属天性情,最后是将他自己婴儿时期的属天性情植入他的知识中。通过这种方式,他在人性本质上同时成为纯真本身和爱本身,所有天上地下的纯真和爱都源于他。这种纯真才是真正的婴儿般纯真,因为它同时蕴含着智慧。单纯的婴儿般纯真,如果不通过知识而转化为智慧的纯真,是没有用处的;因此在来生中,婴儿们会被灌输知识。正如主将属天性情植入知识中一样,他也由此获得了直接领受的能力。因为如前所说,一切直接领受的能力都来自结合。当他将事实性知识植入童年时期时,他就获得了最初的直接领受能力,这种直接领受能力被象征为“摩利橡树”。后来,在这里提到的是,当他将信仰性知识植入更内在的层次时,他就获得了更内在的直接领受能力,这种直接领受能力被象征为“希伯仑”那里的“幔利橡树”。

1617、这里是第六个状态,可以从前一章的内容看出来。

1618、“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象征从那种状态下产生了崇拜。可以从“坛”的含义看出来,坛代表一般性的崇拜(参921节)。在内在层面上,崇拜被理解为通过仁爱和仁义而产生的一切结合。当人处于仁爱和仁义之中时,他就持续处于崇拜之状态。外在的崇拜仪式只不过是一种结果。天使们就处于这种崇拜状态中,因此他们永远享有安息日。所以在内在意义上,“安息日”也象征着主的国度。但是,当人在世上时,他不应只停留在外在的崇拜仪式上;因为正是外在的崇拜激发了内在的崇拜,并且通过外在的崇拜,外在的事物被维持在圣洁之中,以便内在的事物可以流入。除此之外,人也通过这种方式被灌输信仰性知识,并为接受属天的事物做好准备。同时也被赋予各种圣洁的状态,虽然人自己并不知晓;但这些圣洁的状态是主为了他永生而为他保留的,因为他一生中的所有状态都将在来生重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