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十三章、概览、内义2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十三章、概览、内义2

1563、“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象征在主身上的外在人,这一点从罗得所代表的感官或外在人的角色中得到验证。每个人都有内外之分,或有内在人与外在人的存在,对教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已知的(参978,994,995,1015节)。外在人主要从内在人获得生命,这个内在人指的是他的灵或灵魂。因此,内在人构成了他的整体生命。这种生命不能被外在人以独立或明确的方式接收,除非他的有机器官被激活,这些器官将成为接收内在人具体和个别特征的容器。那些用于接收的有机器官,只有通过特别强调的听觉和视觉这样的感官途径才能被打开。一旦这些器官被打开,内在人就能够以这种方式影响具体和独特的事物。这些感官的手段先是通过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然后通过愉悦和快乐被打开;前者涉及理智,后者涉及意志。

【2】于是可以看出,必然会发生以下情况:那些无法与灵性的真理相吻合的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会渗入外在人,那些不能与天堂的美好相一致的愉悦和快乐也会渗入外在人;所有那些以肉体、世俗和物质的事物视为目的东西,当它们成为目标时,就会把外在人向外和向下拉,从而远离内在人。因此,除非这些事物首先被清除,否则内在人无法与外在人和谐共处。所以,在内在人能与外在人和谐相处之前,必须首先清除这些障碍。在主那里,“罗得”与“亚伯兰”的“分离”象征着这些障碍被清除或分离的过程。

1564、“有牛群、羊群、帐棚”象征外在人拥有的丰盛,这可以“有牛群、羊群、帐棚”的意义中得知,关于这些,稍后将进行讨论。这些代表外在人的丰盛。如前所述,罗得代表了主的外在人。外在人拥有两种事物:与内在人相协调的,和那些不相协调的。“羊群、牛群、帐棚”在此象征那些与内在人不相协调的事物,这可以从接下来的内容中得知,即“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创世记13:7)。

1565、“牛群、羊群”象征外在人所拥有的,这可以从 “牛群、羊群”的意义得知。它们代表良善(参343、415节),但在这里,它们是需要被分离的事物,代表不善,因为它们被用来描述“与亚伯兰分离的罗得”。

牛群和羊群也用来代表不善,可从经上看出。在《西番雅书》中说:

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西番雅书2:5-6 )

在《耶利米书》中说:

用你打碎牧人和他的群畜;用你打碎农夫和他一对牛。(耶利米书51:23)

起来上基达去,毁灭东方人。他们的帐棚和羊群都要夺去。(耶利米书49:28-29)

1566、“帐棚”则象征他的崇拜,它与内在人相分离。这一点可以从帐棚代表崇拜之神圣的含义中看出(参414节),同时也体现在罗得身上,他象征着外在人,其崇拜方式即以帐棚形式表现。而在反义上,“帐棚”也代表了不圣洁的崇拜形式,这一点可从圣经的多处记载中看出。在《何西阿书》中说:

他们用银子做的美物上必长蒺藜,他们的帐棚中必生荆棘(何西阿书9:6)

在《哈巴谷书》中说:

我见古珊的帐棚遭难,米甸的幔子战兢;耶和华向江河发怒气。(哈巴谷书3:7-8)

在《耶利米书》中说:

牧人必引他们的羊群到锡安的女子那里,他们支搭帐棚四面围攻她,各在自己所占之地放羊。(耶利米书6:3)

大卫《诗篇》中说:

他在埃及击杀了一切长子,在含的帐棚中击杀他们强壮时头生的。(诗篇78:51)

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诗篇84:10)

1567、第六节 那地容不下他们同住在一起,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住在一起。

“那地容不下他们同住在一起”象征属天的内在事物无法与外在事物共存。“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住在一起”象征内在人所获得的与外在人所获得的不能和谐相处。

1568、“那地容不下他们同住在一起”象征属天的内在事物无法与外在事物共存。亚伯兰代表主的内在方面,罗得则代表需要从外在方面分离出来的部分,这些内在事物无法与外在事物和谐相处。外在人包含许多内在人可以和谐共处的要素,如良善的情感及其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因为这些是内在人良善的表现及其幸福快乐的直接结果,它们完全与内在人相匹配,属于内在人而非外在人。众所周知,一个效果实际上归属于导致它的原因,比如从脸上反映出的仁义,并不属于脸部,而是内在仁义的体现,它塑造了脸部并显现为效果。同样,婴儿的纯真,体现在他们的面容、动作和相互间的互动中,这并非属于面容或动作,而是属于通过他们的灵魂表露出来的主赐予的纯真。这就是效果的本质,以此类推。

【2】从这些可以看出,外在人拥有许多可以与内在人和谐相处的要素。然而,也有许多事物与内在不相容,特别是那些源于对自我的爱和对世界的爱。这些事物把自我或世界作为最终目标,而与此相反,天堂之爱源自对主及邻舍的爱,它们以主为最终目标,并以主的王国和所有属于主及其王国的事物为目的。对自我的爱和对世界的爱,其目标向外或向下;而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爱,其目标向内或向上。因此,这些目标之间的冲突非常巨大,以至于它们无法共存。

【3】要理解外在人与内在人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是由什么决定的,只需考虑主导目标或主导爱即可。因为爱定义了目标,任何被爱的事物都被看作是目标。这样就能明确人的生活本质及其死后的命运。人的生活是由主导的目标或爱塑造的。每个人的生活本质上就是这样。如果与永恒生活,即属灵和属天生活不符的事物在尘世生活中未被清除,那么它们必须在来生中被清除。如果这些事物无法被清除,人将永远无法避免不幸。

【4】这里的讨论旨在明确外在人中既有与内在人和谐相处的元素,也有不和谐的元素,以及和谐与不和谐的元素无法同时存在。和谐的元素源自内在人,即通过内在人从主而来,如从仁义中显露的面容,或婴儿的纯真面孔和动作所表达的,正如之前所述。而不和谐的元素则属于人及其自我。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那地容不下他们同住在一起”的含义。在这一内在意义上,讨论的是主,由于讨论的是主,因此也涉及所有与主相似和相像的事物,即他的国度、教会、以及国度或教会中的每个人。因此,这里描绘了人的情况。在主的层面上,描述了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征服邪恶,即魔鬼和地狱,从而成为属天的、神圣的,并就他的人而言,成为耶和华的状态之前。

1569、“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住在一起”象征内在人所获得的与外在人所获得的不能和谐相处。这一点从之前的讨论中可以明显看出。

1570、第七节 于是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当时在那地居住。

“于是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象征内在人与外在人不和谐。“亚伯兰的牧人”象征属天的事物;“罗得的牧人”象征感官的事物。“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当时在那地居住”象征外在人中的恶与伪。

1571、“于是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象征内在人与外在人不和谐。这里的“牧人”指的是教导者,也就是与崇拜相关的人,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无需额外引用圣经来证明。这一事件与第5节提到的“帐棚”有关,“帐棚”象征崇拜;而第6节的内容则涉及“羊群和牛群”,象征个人的财产或所获之物。此处的讨论焦点是崇拜,特别是内在与外在的崇拜尚未和谐,因此提及牧人之间的争端。在此,”亚伯兰“象征内在人,而”罗得“象征外在人。在崇拜中,内在人和外在人之间的分歧尤其明显,甚至在崇拜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是如此。当内在人在崇拜中以追求神的国度为目的,而外在人以追求世俗为目的时,这种分歧就会在崇拜中表现出来,并且如此明显,以至于最小的分歧在天堂中也能被察觉。 “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正是要表达这一意义。此外,还提到了一个具体的背景因素,即“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当时在那地居住”。

1572、“亚伯兰的牧人”象征着属天的事物;“罗得的牧人”象征着感官的事物,这一区分是基于之前的讨论而明确的。”亚伯兰的牧人“所代表的属天事物,指的是内在人在崇拜中所体现的属天层面;相对地,”亚伯兰的牧人“所象征的感官事物,则是指外在人在崇拜中所涉及的感官层面。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具体的关系和情况可以从之前的分析中得到清晰的了解。

1573、“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当时在那地居住”象征外在人当中的恶与伪,这一点可从“迦南人”的含义可以知道,它代表了外在人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恶(参1444节),而“比利洗人”则象征由此产生的伪(将在后文中说明)。先前已提到,主的外在人中也存在从母亲遗传而来的恶(参1414,1444节),相应地,由恶生伪,随之而来。遗传的邪恶之所在,伪谬便生根发芽。但在人被灌输(事实性和信仰性)知识之前,伪谬不可能从邪恶中产生。邪恶只能通过这些知识来施展作用或产生影响;因此,意志之恶以这种方式转化为理智之伪。因此,这种伪谬也是遗传的,因为它源自遗传的邪恶,并非基于错误的原则所产生;但它仅存在于外在人之中,内在人可以看出这是错谬的。

【2】在主还未获得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之前,即亚伯兰迁往埃及之前,由母亲遗传的恶就已经存在,那时只提到了“迦南人住在那地”,未提“比利洗人”,如上一章节第6节所述。

然而,当主获得了这些知识后,便记载“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由此明确”迦南人“象征恶,而“比利洗人”象征伪。因此也可以理解,关于迦南人和比利洗人的提及,并非是一个连续的历史叙述,因为在相关文本的前后并未对他们进行讨论,正如上一章第6节中提到的迦南人一样。这表明,这里隐藏着一层深意,若不通过内在的含义,便无从得知。

【3】人们可能会对主遗传自母亲的恶感到惊奇。但鉴于此处明确提到这一点,并且在深层含义中讨论的是主,我们可以确信这确实如此。没有人能从别人那里出生而不继承那个人的恶,不过,父亲传下的遗传恶与母亲传下的遗传恶有所不同。父亲传下的遗传恶属于内在层面,是永恒的,无法完全根除。主身上没有这种恶,因为他是从耶和华父那里诞生的,所以在内在是神性的,即耶和华。然而,从母亲那里继承的恶属于外在层面,在主身上,这种恶被称作“地上的迦南人”,由此产生的伪则被称为“比利洗人”。因此,主就像其他人一样诞生,并且像其他人一样拥有脆弱之处。

【4】主受试探的经历清楚地证明了他从母亲那遗传了恶,因为没有恶的人是不会受到试探的。人受到试探是因为他们里面的恶。主不仅被试探,而且经受了远超任何人能承受的最严酷的试探,他也是唯一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邪恶、魔鬼和整个地狱的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这些试探,《路加福音》记载道:

圣灵将耶稣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那些日子没有吃什么。……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路加福音4:1,2,13,14)

【5】在《马可福音》中写道:

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并与野兽同在一处。(马可福音1:12-13)

这里的“野兽”象征着地狱。此外,耶稣一直被诱惑至死亡边缘,以致他的汗如血滴般流下: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路加福音22:44 )

【6】任何天使在主里面时,都不可能受到魔鬼的试探,因为恶灵甚至无法从远处靠近他们,一旦接近就会立即被恐惧和惊慌所克服。更不用说,如果主诞生时就是神性的,即没有从母亲那里遗传的恶,那么地狱就更不可能靠近主了。

【7】主担当了人类的罪孽与邪恶,这也是传道人常用的说法。但是,对主而言,除了通过遗传途径外,罪孽与邪恶是无法转移到自己身上的,因为神性本质不可能接受邪恶。因此,为了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邪恶(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或不可能做到的),主选择了像普通人一样出生,以成为唯一的正义。否则,他无需降生,因为主能够不经出生而采取人的样式显现,就像他在上古教会以及后来向众先知的显现中所做的那样。但他为了穿上并对抗并征服那些罪恶,来到了这个世界,并在自己里面将神性本质与人性本质相结合。

【8】然而,主自己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或个人的罪行,正如他在《约翰福音》中所提出的质问:“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约翰福音8:46)。基于这些,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理解 “于是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这一段经文所蕴含的意义,这正是紧接之前叙述的;争执的原因在于“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当时在那地居住”。

1574、”迦南人“象征外在人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恶(参1444节),而“比利洗人”则象征由此恶所生之伪,这可以从圣经中其他提及比利洗人的地方得到证实。例如:

雅各对西缅和利未说:“你们连累我,使我在这地的居民中,就是在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我的人丁既然稀少,他们必聚集来击杀我,我和全家的人都必灭绝。” (创世记34:30 )

在此,“迦南人”象征恶,“比利洗人”则象征由恶所生之伪。

【2】在《约书亚记》这么说:

约书亚说:“你们如果族大人多,嫌以法莲山地窄小,就可以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在树林中砍伐树木。” (约书亚记17:15)

此处,“比利洗人”象征伪谬的原则,“利乏音人”象征基于伪谬的说服力,这些需要被根除,因为“以法莲山地”的内义是聪明。

【3】在《士师记》中写道: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 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 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士师记1:1-5)

此处,“犹大”在属天方面象征主,“西缅”在属灵方面象征主;而“迦南人”象征恶,“比利洗人”则象征被征服的伪谬。这是对以色列人的神圣指示,应当按此解读。

1575、第八节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兄弟。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象征着内在人对外在人这样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象征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因为我们是兄弟”则象征本质上的联合。

1576、“亚伯兰就对罗得说”象征着内在人对外在人这样说,这一点通过亚伯兰作为内在人的代表和罗得作为需要从外在人中分离出去的部分的象征来体现。亚伯兰之所以代表内在人,是因为与罗得形成对比,罗得代表了外在人中那些需要被分离的因素。外在人中存在和谐与不和谐的元素,这里的“罗得”代表不和谐的部分,因此和谐的部分则由“亚伯兰”象征,即便这些和谐的部分存在于外在人之中,它们与内在人构成一体,归属于内在人。

1577、“你我不可相争”象征两者之间不应该有任何不和,这一点可以从之前的讨论中确认。关于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的和谐或联合,存在许多深奥的真理,这些真理是难以完全阐述的。在任何人身上,内在人和外在人都未曾真正合而为一,也无法实现合一,唯有在主那里才实现了真正的合一,这也是他降临人世的理由之一。在被重生的人身上,他们的内在与外在看似已经融合,但实际上这种和谐属于主,因为一切和谐的部分都归于主,而不和谐的部分则属于个人。

【2】内在人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属天与属灵,当属灵来源于属天时,这两者合而为一。或者说,内在人由良善与真理构成,当真理来自良善时,它们融为一体。再进一步,内在人由仁义与信仰组成,当信仰源自仁义时,它们便统一起来。还可以理解为,内在人由意志与理智构成,当理智受意志引导时,它们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太阳和它的光更直观地理解:如果太阳光中包含温暖和光亮,如同春季,那么万物因此而生长和充满活力;但若太阳光缺乏温暖,如同冬季,那么万物因此而停滞和凋零。

【3】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内在人的构成,同时外在人的构成也变得明晰。在外在人中,一切都是自然层面的,因为外在人即是自然层面的人。当内在人的属天和属灵流入外在人的自然层面,促使两者协同运作时,便实现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的联合。由此,外在人的自然也获得了属天和属灵的特质,尽管这是一种相对较低的属天和属灵。换言之,外在人因此也变成了属天和属灵的人,不过是更为外在的属天和属灵。

【4】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属天和属灵的事物影响

内在人,而自然层面的事物影响外在人。然而,尽管它们不同,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还是可以实现联合,尤其是当内在人的属天和属灵之物流入外在人的自然事物中,并使其顺从自己时。在主那里,内在人和外在人是完全合一的,但在其他人身上不是这样,除非主使之合一。只有仁爱和仁义,或者良善,才能使之合一,而所有的仁爱、仁义和良善都源自主。

亚伯兰这些话所表达的合一就这种合一:“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兄弟。”

【5】当提到“你我,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其含义如下:正如内在人有属天和属灵两个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外在人也存在类似的结构。外在人的属天部分是自然层面的良善,而属灵部分则是自然层面的真理。“你我不可相争”涉及到良善,即内在人的良善不应与外在人的良善相冲突;而“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不可相争”则涉及到真理,即内在人的真理不应与外在人的真理相冲突。

1578、“因为我们是兄弟”象征本质上的联合,这可以从“兄弟”一词的意义上看出,它指的是联合,特别是真理与良善的联合。

1579、第九节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象征一切的善。“请你离开我”象征着只有当不和谐的部分被消除时,良善才能显现。“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象征着分离。

1580、“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象征一切的善,这可以从“大地”的积极含义和这里提及的“迦南地”代表天堂、从而代表良善这一点得到确认(参566,620,636,662节)。这里描述的是内在人对外在人的表达,关注于外在人中存在的不和谐之处,正如人们在察觉到自己身上的恶时所希望的那样分离,这在试炼和内心斗争中尤为常见。对那些经历过试炼和内心斗争的人来说,他们深知能够感知到内心的不和谐。在斗争过程中,尽管他们无法摆脱这些冲突,但始终渴望能够做到。有时,这种渴望甚至转化为对恶的愤怒和排斥欲望。这便是本文的核心意义。

1581、“请你离开我”象征着只有当不和谐的部分被消除时,良善才能显现。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内在人希望那些与外在人不和谐的东西被分离,因为在这些东西被分离之前,那些源自内在、通过内在人从主那里不断流入的良善是无法显现的。至于分离的过程,我们需要明白,这并非真正的分离,而是一种沉寂状态。外在人中的恶,除了主之外,无人能够分离。一个人所获得的,将会保留。但当这些恶进入沉寂状态时,它们好似被分离了一样,因为它们仿佛不存在了。而且,除了主以外,没有人能让这些恶进入如同不存在的沉寂状态。当这种状态实现时,主的良善才首次流入,并被外在人所知晓。这是天使们的境遇,他们感受到的是恶从他们身上被分离出去的感觉,实际上,这仅仅是对恶的抑制,让它沉寂得宛如不存在一般。因此,这种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表象,而当天使们反思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1582、“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象征着分离,从“左”和“右”的含义中可以明确。左和右仅仅代表一种相对位置,并非固定的方向或地点。这可以通过东与西、南与北任一方向都可能成为个人的左侧或右侧来理解,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站立或面对方向。同样地,在地理位置上,比如“迦南地”也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左侧或右侧,这需要取决于相对位置。主所在之处便是一切的中心,由此确定了左右。因此,无论亚伯兰身处何方,通过他所代表的主,他的位置总是具有代表意义,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他所处的土地。同样地,在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所坐的位置被视为最高位,从这个位置分出左右。因此,“向左或向右”成为了表达选择和分离的一种方式。

1583、第十节 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它整个被灌溉,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

“罗得举目”象征外在人被内在人照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象征外在人那里的善与真。“它整个被灌溉”象征在那里能够成长。“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象征外在人被邪恶的欲望和伪谬的信念所摧毁。“如同耶和华的园子”象征他的理性。“也像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象征由良善情感来的(事实性)知识。

1584、“罗得举目”象征外在人被内在人照亮,从“举目”的意义可以看出。“举目”通过表示看见,更内在的意义是指领会。这里是关于“罗得”或外在人的预言,当他觉察到外在人与内在人的结合是真实状态,或者其中的美丽时,那时他就被内在人照亮,并进入神圣的视域,这正是此处所探讨的主题。毫无疑问,主作为一个孩子时,就其外在人而言,多次体验到这种神圣的视界,因为只有他自己能将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这时所说的外在人指的是他的人性本质,内在人则是神的本质。

1585、“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象征外在人那里的善与真,这一象征意义源于对“平原”和“约旦河”的解释。在更深层的灵义上,约旦河附近的平原代表着外在人以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善和真。这一象征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约旦河标志着进入迦南地的边界;而“迦南地”,如先前所解释和展示的,象征着主的王国和教会,特别是它们的属天和属灵方面,因此迦南地也被誉为圣地,即天上的迦南。在最深的意义上,主的王国和教会映射了主自身,因为在他的王国和教会中,主是一切的中心和全部。

【2】因此,迦南地上的一切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其中的中心或核心地区,如锡安山和耶路撒冷,分别象征着内在人,前者象征属天的事物,后者象征属灵的事物。位于这些核心地带之外的更远地区,则代表了离内在更远的事物。而迦南的最边缘区域,特别是其边界,如幼发拉底河、约旦河及海洋,则直接代表人的外在。这就是“约旦河平原”不仅象征外在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代表这一切的原因。这些象征在多个层面都有其适用性,无论是指主在天堂中的王国,主在地球上的教会,还是指属于这些王国或教会的人,甚至在抽象层面上讨论天堂的爱时也是如此。

【3】因此,迦南地上几乎所有的城市,乃至所有的山脉、丘陵、谷地、河流等,都各自承载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幼发拉底河”作为一条界河,象征着外在人的感觉和知识,这一点在之前已有论述(参120节)。约旦河及其平原也从这一角度获得了解释。如在《诗篇》中大卫所言:

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记念你。(诗篇42:6)

这里的“约旦地”’象征着低处,因此远离天堂的状态,如同人的外在与内在相距。

【4】以色列人穿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河水奇迹性分开,也代表了经由外在人进入与内在人、或者人进入主的王国的通道,以及更多相关事宜,请参阅第705节所示,还有《约书亚记》3:14至最后,4:1到最后的内容。由于外在人不断地与内在人作斗争,试图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先知书中出现了“约旦河的骄傲或傲慢”这样的表达。如《耶利米书》所述:

怎么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虽然安逸,在约旦河的傲慢中要怎样行呢?(耶利米书12:5)

这里的“约旦河的傲慢”指的是外在人的那些倾向,试图压制或控制内在人,例如通过逻辑推理产生的自信,这在文中被比喻为“马”。

【5】在《耶利米书》中还提到:

以东必令人惊骇……仇敌必像狮子从约旦河边的傲慢上来,攻击坚固的居所。(耶利米书49:17,19)

这象征着外在人对内在人的善和真的挑战。《撒迦利亚书》中描述这样的景象:

松树啊,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啊,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听啊,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旦河的骄傲荒废了。(撒迦利亚书11:2,3)

约旦河作为迦南地的边界(民数记34:12),是犹大地的东界(约书亚记15: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