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1亚伯兰从埃及上来,他和他的妻子,和他一切所有的,以及同他一起的罗得,向南去。2亚伯兰拥有极多的牲畜、银子和金子。3他按照他的行程前进,从南方直到伯特利,到了他的帐棚起初所在的地方,伯特利和艾的中间。4是他开始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5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6那地容不下他们同住在一起,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住在一起。7于是在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之间有争端发生;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当时在那地居住。8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兄弟。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0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它整个被灌溉,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来到琐珥时的埃及地。11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罗得从东方启程;那人与他的兄弟分离。12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搭帐棚直到所多玛。13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14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请你举目,从你所在的地方向北、向南、向东、向西观看。”15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并永远赐给你的种。16我也要使你的种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种。17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18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概览
1535、本章探讨的是曾与主的内在人相连接的外在人。外在人是人类的本质;内在人是神性的本质。在这里,外在人由“罗得”象征,而内在人由“亚伯兰”象征。
1536、这部分描述了外在人在儿童时期的状况,即当他开始接受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时的情形。自此之后,他将更多地向着与内在人的结合前进(1-4节)。
1537、然而,外在人中仍然存在许多因素会妨碍与内在人的结合(5-7节)。尽管如此,他渴望从这些阻碍因素中解脱出来(8-9节)。
1538、这部分阐述了外在人在与内在人结合时,其美好状态如何向主显现;相反,当未结合时,又表现为何种状态(10-13节)。
1539、当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或者主的人类的本质与神性的本质结合时,有一个承诺,即所有的权柄都将赐给他(14-17节)。第18节则讨论了主内在的直接领受。
内义
1540、如前所述,圣经中真实的历史记载始于上一章,即第十二章。在此之前,一直到希伯的记述,都属于虚构的历史。现在继续讲述亚伯兰的故事,在更深层的含义中,它象征着主以及他早期生活的特质,特别是在他的外在人与内在人合而为一之前,即在他的外在人也变得属天和神性之前。历史故事代表了主,文字本身就是所代表之物的象征。但由于它们是历史性质的,读者往往会被其表面故事所吸引,尤其是在今天,许多人都不相信圣经的每个字都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这一点尽管已经明显展示,但可能还未被广泛接受。内在的含义似乎与字面上的意义相去甚远,以至于几乎难以识别。圣经不可能仅仅由历史事件组成,因为它们与其他历史记载相比并无神圣之处,而是内在含义赋予了圣经以神圣性。多处启示证明了圣经的真正内涵是其内在含义,例如“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马太福音2:15)等。还有其他许多例子。主在复活后向门徒讲解摩西五经和先知书中关于他的预言(路加福音24:27),表明圣经中无处不与主相关:关乎他的国度和教会。这些是圣经的属灵和属天的内容;而字面意义大多关乎世俗、肉体和地上的事,这些不能构成主的话语。如今人们倾向于只领受这些世俗内容,对属灵和属天之事知之甚少。而上古教会和古教会的人,如果他们今天阅读圣经,不会注意到字面意义,而是专注于内在意义。他们会对任何以不同方式理解圣经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因此,所有古代文献都是如此,其内在含义与字面意义大相径庭。
1541、第一节 亚伯兰从埃及上来,他和他的妻子,和他一切所有的,以及同他一起的罗得,向南去。
这段经文及本章后续内容在更深层次上象征着主,并延续了有关他自童年以来生活的叙述。其中,“亚伯兰从埃及上来”象征着脱离了那些与主无关的事实性知识体系。在这里,“亚伯兰”的内在意义象征年幼时的主。“埃及”代表事实性知识,如之前一样。“他和他的妻子”象征了当时主身上的属天真理。“和他一切所有的”指的是一切属天的事物。“同他一起的罗得”象征着感官方面。“向南去”则象征朝向属天的光明。
1542、本章接下来的内容,以及之前所讲述的,都在深层次上象征着主,并且展示了他从孩提时代开始的生命连续性。这一点不仅从前一章的论述中可以明显看出,也从接下来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特别是考虑到圣经是主的话语,它是从天而降的。因此,圣经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属天的奥秘,这一点从其神圣来源即可见端倪。关于主在幼年时期的教育,在内涵层面上已有所展示。人内在存在两个方面阻碍其上达天堂:一是理智方面,二是意志方面。理智方面的障碍来自于人在童年和青春期吸收的空洞知识;意志方面的障碍则源于人所追求的、由欲望驱动的快乐。这些都是阻碍人接近天堂的因素。只有首先清除这些障碍,人才能被引入天堂的光明,最终达到天堂的光照。
【2】主如同其他人一样降生于世,并且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这通过“亚伯兰在埃及的旅居”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空洞无用的知识最终离他而去。这一过程在前一章第20节中通过”于是法老吩咐人将亚伯兰和他妻子,并他所有的都送走了“得到了象征。至于快乐,作为意志的一部分,构成了最外在的感官之人,也离开了他,在本章中通过”罗得与亚伯兰彼此分离“来表示,因为”罗得“象征这样的人。
1543、“亚伯兰从埃及上来”象征着脱离了那些与主无关的事实性知识体系,这一点从”亚伯兰“的象征意义中可以看出,他代表了主。也从“埃及”的象征意义中可以看出,它代表事实性知识。还从“上来”的象征意义中可以看出,因为“上来”通常用来描述从较低的知识层面上升到较高的属天层面。因此在圣经中常说“从埃及上来到迦南地”,这种表达有类似的意义。
1544、已经阐明,在深层含义中,“亚伯兰”象征着主,在这里特指他还处于幼年时期,而“埃及”则象征着(事实性)知识。
1545、“他和他的妻子”象征那时主身上的属天真理。这一点可以从“他”,即“亚伯兰”的象征意义看出,他代表着主,因此代表了他身上的属天之物。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里面的东西;主则因属天之物而为主,因为唯有他完全是属天的,以至于成为属天之本身。基于这个原因,“亚伯兰”象征属天之物,而“亚伯拉罕”更加如此。从“妻子”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可以看出,她代表与属天相结合的真理(参1468节)。由于先提及“他”,再是“他的妻子”,因此显明,这些是属天的真理,或者是源自属天的真理。属天的真理与真理的属天是两回事:前者源自属天之物;后者则源自真理,是通过信仰知识被植入属天之中的真理。
1546、“和他一切所有的”指的是一切属天的事物,现在这一点已经清楚了。
1547、“同他一起的罗得”象征着感官方面,这一点在之前第1428节中已经简要提到过。特别地,考虑到“罗得”的提及,我们需要明白他在主那里所代表的含义。此处,“法老”象征最终离开主的事实性知识,而“罗得”则象征感官层面,即外在人和他的感官快乐,也就是那些表层的事物,它们在童年常会诱惑人远离善行。人越是沉溺于由欲望引发的快乐,就越会从仁义之爱的属天事物中被拉远,因为这些快乐根植于自我和世界的爱,与天堂的爱格格不入。然而,也有与天堂的爱相符的快乐存在,它们外表上可能相似(更多关于这些快乐的讨论,参见之前的第945,994,995,997节)。然而,由欲望所引发的快乐需要被约束和清除,因为它们阻碍了通往天堂的路径。本章通过“罗得与亚伯拉罕的分离”所象征的正是这些快乐,而不是那些与天堂相符的快乐,“同他一起的罗得”在这里象征这些快乐。但一般来说,“罗得”象征外在人,这一点将在后续的讨论中变得更加明显。
1548、“向南去”则象征朝向属天的光明,这一点从“南”(与”正午“同一词)的含义中可以得知,即指内心明亮清晰的状态,此前在第1458节中已有论述。人经历两种状态以接近属天的光明:第一种状态是从婴儿期开始就被带入的,我们都知道婴儿生活在纯真中,拥有属天的爱,这是他们最初被主带入的状态,这些状态被保存下来,用于他们后来的生活阶段以及他们进入来生之时,这些被称为“最初的余剩”,之前已经多次讨论;另一种状态是通过(信仰的)知识被带入属灵和属天的状态,这些知识需要植入从婴儿期起就赋予的属天之中。这些知识在主自身内被植入了他最初的属天之中。因此,这里所谓的“南”即是指他内在的光明。
1549、第二节 亚伯兰拥有极多的牲畜、银子和金子。
“亚伯兰拥有极多的牲畜”象征主当时所赋予的良善。“银子”象征真理。“金子”象征由真理而来的良善。
1550、“亚伯兰拥有极多的牲畜”象征主当时所赋予的良善。这一点从“牲畜”和“羊群”的象征意义中可以清晰看出,它们代表良善(如之前在第343和415节中所讨论)。
1551、“银子”象征真理,这一点从“银子”的象征意义中得以确认,即代表真理。上古之人将人内在的良善和真理比作金属——将最内在的、属天的良善,亦即对主的爱,比作金子;由此产生的真理比作银子;将较低层的或自然层面的良善比作铜;将较低层的真理比作铁。他们不仅这样比,还用这些术语来称呼它们。由此,时代也被按这些金属类比,并被命名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因为它们是按此顺序相继出现的。黄金时代是上古教会时期,那时的人是属天的人。白银时代代表古教会的时期,那时的人是属灵的人。铜器时代是古教会之后的时期,再后是铁器时代。尼布甲尼撒在梦中所见的大像也传达了相似的意义,其头是精金的,胸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但以理书2:32-33)。这一系列的发展,或者说教会各个时期依此顺序相继展开的事实,在同一位先知撰写的同一章节中有明显的证据。
【2】在圣经中,无论何处提及“银”,都象征着真理,而其相反的含义则象征着伪谬。这一点在《以赛亚书》中的描述中得到了证实:
我要拿金子代替铜,拿银子代替铁,拿铜代替木头,拿铁代替石头;并要以和平为你的官长,以公义为你的监督。(以赛亚书60:17)
这段经文明确了每种金属所代表的含义。这里描述了主的降临、他的国度及属天的教会。“拿金子代替铜”象征将属天层面的良善替换自然层面的良善。“拿银子代替铁”象征属灵层面的真理取代自然层面的真理。“拿铜代替木头“象征自然层面的良善取代肉体层面的良善。“拿铁代替石头”则象征自然层面的真理取代感官层面的真理。在《以赛亚书》的另一处还说: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以赛亚书55:1)
“没有银钱的”指的是那些缺乏真理认知但拥有仁义之心的人,这包括了教会内的许多信徒和教会外的外邦人。
【3】在同一先知书中说:
众海岛必等候我,首先是他施的船只,将你的众子连他们的金银从远方一同带来,都为耶和华-你神的名,又为以色列的圣者,因为他已经荣耀了你。(以赛亚书60:9)
这里特指新的教会,或外邦人当中的教会,并广泛讲述了主的国度。“他施的船只”象征知识。“银”象征真理,而“金”象征良善,这些“都为耶和华-你神的名”。在《以西结书》中还说:
你又将我所给你那华美的金银、宝器为自己制造人像。(以西结书16:17)
这里,“金”象征属天的知识,而“银”象征属灵的知识。同一卷书中还说:
这样,你就有金银的妆饰,穿的是细麻衣和丝绸,并绣花衣。(以西结书16:13)
这些话论到耶路撒冷,其装饰被如此描述。还有:
看哪,你比但以理更有智慧,什么秘事都不能向你隐藏。你靠自己的智慧聪明得了金银财宝,收入库中。(以西结书28:3,4)
这是关于推罗的描述,明确指出“金”是智慧的财富,而“银”是聪明的财富。
【4】在《约珥书》中记载:
你们既然夺取我的金银,又将我可爱的宝物带入你们庙中。(约珥书3:5)
这段描述了关于推罗、西顿和非利士的象征,它们代表了知识,即将“金银”带入了自己的庙宇。在《哈该书》中提到:
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哈该书2:7-9)
这里预言了关于主的教会,并提到了“金银”。在《玛拉基书》中说:
他必坐下如炼银子的,必洁净利未的儿子们。(玛拉基书3:3)
这是关于主降临的预言。在大卫《诗篇》中说:
耶和华的言语是纯净的言语,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诗篇12:6)
这里的“炼过七次”的“银子”象征着神性的真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被命令:
各妇女必向她的邻舍,并居住在她家里的女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好给你们的儿女穿戴。这样你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出埃及记3:22;11:2-3;12:35-36)
人们可以明白,以色列人并未真被指示去窃取或掠夺埃及人,这些行为象征了更深层的含义。这些深层含义可以通过“金器银器和衣裳”以及“埃及”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代表什么类似的事物中得知,就像这里“亚伯兰带着银子和金子从埃及上来时”一样。
【5】正如“银”象征真理一样,在相反的意义中它也代表伪谬,因为那些沉浸在伪谬中的人将伪谬视为真理,正如先知书中所明确表达的。在《申命记》中说:
外邦人的金银,你不可贪图,也不可收取,免得你因此陷入网罗;这原是耶和华-你神所憎恶的。你要十分厌恶,十分憎嫌,因为这是当毁灭的物。(申命记7:25,26)
在这里,外邦人的“金”象征邪恶,而他们的”银“则象征伪谬。同样,在《出埃及记》中说:
你们不可为自己做金银的神像。(出埃及记20:23)
这些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代表着伪谬和欲望:银像代表伪谬,金像代表欲望。在《以赛亚书》中说:
到那日,各人必将他金偶像银偶像,就是亲手所造、陷自己在罪中的。(以赛亚书31:7)
这里的“金偶像银偶像”象征类似的事物,而“亲手所造的”则象征这些源于人的自我。在《耶利米书》中:
他们尽都是畜类,是愚昧的。偶像的训诲算什么呢?偶像不过是木头。有银子打成片,是从他施带来的,并有从乌法来的金子,都是匠人和银匠的手工,又有蓝色紫色料的衣服,都是巧匠的工作。(耶利米书10:8-9)
可以明显看出,这些话象征着相似的事物。
1552、“金子”象征由真理而来的良善,这一点从“金子”的象征意义中得到确认,它代表属天的良善,亦即智慧与仁爱的良善,如当前所展示和先前在第113节中所讨论的那样。在这里,源自真理的良善是基于前一节的讨论,即主将理智的真理与属天之性相结合。
1553、第三节 他按照他的行程前进,从南方直到伯特利,到了他的帐棚起初所在的地方,伯特利和艾的中间。
“他按照他的行程前进”是指照着自己的道路前行。“从南方直到伯特利”象征着从聪明之光到智慧之光。“到了起初他的帐棚所在的地方”象征着在他被知识充满之前就存在的神圣。“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如前所述,象征知识的属天与世俗方面。
1554、“他按照他的行程前进”是指照着自己的道路前行,表明一种秩序,这一点可以从“行程”或“启程”的含中得到确认(参1457节)。因为这些发展是依照某种秩序进行的,所以“行程”在这里没有其他的含义。主从婴儿期开始,就完全按照神性的秩序,朝向天堂并在天堂中前进。这个秩序是如何的,通过内义上对亚伯兰的描述来阐明。所有被主新造的人也是依据这样的秩序前进的。然而,这个秩序在人类中各不相同,取决于每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关于人在重生过程中所遵循的秩序,除了主之外,无人知晓,甚至连天使也只能大致理解。
1555、“从南方直到伯特利”象征着从聪明之光到智慧之光。这一解释基于“南方”象征聪明之光,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内在清晰状态(参1458节)。同样,“伯特利“的含义指的是源自知识的属天光明(参1453节)。聪明之光描述的是通过对信仰的真和善的认知而获得的光明。而智慧之光描述的是从聪明之光中获取的生活之光。聪明之光着眼于心智的理智或理解方面,而智慧之光则关注于意志或生活方面。
【2】很少人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如何被引领至真正的智慧。聪明并非智慧,但它导向智慧,因为知道什么是真和善,并不代表自己就是真和善,而拥有智慧则是具有真和善的人。智慧仅应用于一个人的生活中,描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人被引入智慧或生活的方式是通过知道和认知,也就是通过事实性和信仰性的知识来被引入。每个人的心智包括意志和理智两部分,其中意志为根本,而理智次之。一个人死后的生命状态,取决于他生前的意志而非理智。人的意志从婴儿时期起就在主的引导下形成,并在童年期间通过种种方式,如对父母、保姆、同龄孩童的爱,以及许多潜移默化的属天之事,得到进一步塑造。如果这些属天的东西最初没有在人的婴孩和儿童时期被植入,那么人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第一个阶段。
【3】然而,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智,就不能称之为人。不是单单意志,而是理智与意志的结合,才构成了人的本质。理智只有通过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才能获得,因此从幼年开始必须逐步灌输这些知识。这是第二个阶段。
当一个人的理智部分通过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尤其是关于真理和良善的知识得到教导时,他才有可能首次经历重生。在重生过程中,主会将真与善通过知识植入那些自幼年时期就赋予的属天之性中,使得理智和属天之性合而为一。当主将理智和属天之性联结时,人就被赋予仁义,由此开始行动,就形成良心。于是,人首次获得了新的生命,这一过程是逐步发生的。这一生命之光被称作智慧,它此时担当主导角色,并被置于理智之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第三个阶段。当一个人在尘世的生活中达到了这个阶段,他在来生中会不断地得到完善。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聪明之光和智慧之光的区别。
1556、“到了起初他的帐棚所在的地方”象征着在他被知识充满之前就存在的神圣,这可以从“帐棚”的含义中看出,它代表了信仰之神圣(参414,1452节)。正如现在所述,这指向了主在获得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之前就已经拥有的属天之性。正如前一章所记载的,“他从那里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创世记12:8),这发生在他前往埃及之前,也就是在主被事实性知识和信仰性知识充满之前。
1557、“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如前所述,象征知识的属天与世俗方面。“伯特利”象征通过知识得到的智慧之光(参1453节),而“艾”则象征源于世俗的光明(参1453节)。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主处于何种状态,即儿童时期,这是世俗的东西存在的状态。因为在真与善通过知识被植入属天事物之前,世俗的东西无法被辨析。在人知道并了解什么是天堂的和什么是世俗的之前,他无法区分天堂与世俗。知识让一个笼统又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随着观念通过知识变得更加明确,世俗的事物就更易于区分。然而,这种儿童时期因其纯真而显得神圣。
【2】在无知中若蕴含纯真,那无知不会减损其神圣,因为神圣正是栖息于这种纯真的无知之中。在所有人中,除了主以外,神圣不能存在于除无知之外的其它地方。不在无知之中就没有神圣。即便是那些处于最高智慧与聪明之光中的天使们,神圣也栖息于无知之中。他们知道并承认自身的无知,明白一切所知皆来自于主。他们也认识并承认,相较于主的无限,他们所有的知识、聪明与智慧不过是一种无知。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他所不知道的远远超过他所知道的时,他才能处在天使所处的那种无知的神圣状态中。
【3】无知中的神圣不是因为相对于他人的无知,而是因为对自己一无所知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相对于已知的,未知之事是无穷无尽的认识。特别是把事实性知识和智力性成就与属天的事物相比,或者说是把理智中的东西与生命本身相比。
至于主,由于要将他的人与神性本身相结合,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来提升,现在首次达到他童年时期所拥有的属天状态——这个状态中,世俗的东西也会呈现。从这个状态出发,他要进入了更加属天的境界,最终达到了婴儿的属天状态,在此状态下,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完美合一。
1558、第四节 是他开始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坛的地方”象征崇拜的神圣。“开始筑”象征他在童年时期所拥有的。“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象征那一状态下的内在崇拜。
1559、“坛的地方”象征崇拜的神圣,这一点从祭坛的意义中可以明确,祭坛是崇拜的主要代表(参921节)。
1560、“开始筑”象征他在童年时期所拥有的,这一解释基于前一章节第8节的描述。这里使用“开始”一词,而在前一节中使用了“起初”,因为那是主被知识所充满之前。在人开始接受教育之前的所有状态都被视为“起初”,而当他开始接受教育时,则标志着一个“开始”。
1561、“亚伯兰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象征那一状态下的内在崇拜。这一解释基于 “求告耶和华的名”的含义(参440,1455节)。这里再次提及祭坛并提到“求告耶和华的名”,正如前一章第8节所述,是因为这两种状态是相似的,但本状态相对于前一状态更为清晰。当知识被引入之前的状态时,会使其变得更加清晰。当真与善通过知识与先前的属天之性相结合时,活跃状态就被如此描述。崇拜本质上是一种从内在属天激发出的活动;离了活动,属天自身无法存在。崇拜是最主要的活动,因为这是属天如何表达自己的方式,在其中体验到了喜悦。所有的源自仁爱与仁义的善,本质上都是活动本身。
1562、第五节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象征在主身上的外在人。“有牛群、羊群、帐棚”象征外在人拥有的丰盛。“牛群、羊群”象征外在人所拥有的。而“帐棚”则象征他的崇拜,它与内在人相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