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7、“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所说的去了”象征向着神性的进展,这一点从目前所述的内容中可以明确看出。
1428、“罗得也和他同去”象征感官;“罗得”在此象征主——就他的人的感官和肉体而言,这一点可以从后续对罗得的描述中得到证实,特别是当他与亚伯兰分离并由天使所救时。但罗得一旦分离,他所代表的就发生了变化,这将在后续章节中蒙主怜悯来探讨。
主由童贞女生出,就像其他人从母腹生出一样,也拥有感官和肉体,但他的感官和肉体后来与天结合并变成神性,这一点与其他人不同。以罗得来代表主自己的感官和肉体,或者换个说法,代表他的感官和肉体上的人,正如他在童年时的状态那样,而不是通过与天结合并成为神性时的状态。
1429、“亚伯兰年七十五岁的时候”象征此时神性尚未充分显现,这一点从数字“五”象征少量(参649节)和“七十”象征圣洁(参395,433,716,881节)。在这里,由于“七十”被用来描述主,因此象征神性的圣洁。亚伯兰年龄的数字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代表其他事物,这可以从先前关于年份和数字的讨论中看出(参482,487,493,575,647,648,755,813节),以及从圣经中每个单词甚至每个字母都含有内在意义的事实中得知。如果不包含属灵和属天的事物,圣经就不会提到亚伯兰此时七十五岁这一细节。这一点也可以从圣经中其他数字的使用中看出。
1430、“出哈兰”象征主所处的模糊状态,就像人的童年时期一样,这可以从哈兰在前一章的含义中得知,那是他拉和亚伯兰首次到达的地方,也是亚伯兰的父亲他拉死去的地方(创世记11:31,32)。后文提到雅各前往哈兰,那里有拉班(创世记27:43;28:10;29:4)。哈兰是一个实行外在宗教仪式的地区,其中对他拉、亚伯兰和拉班而言,这些仪式带有偶像崇拜的性质。然而,在圣经的内在意义中,这并不直接涉及宗教的外在形式,而是象征一种模糊的状态。当从字面意义转向内在的灵义时,偶像崇拜的观念被消除,就像从“山”的字面意义转向其内在意义时,原始的“山”概念退去,留下了“高”的概念,通过这个“高”来象征神圣。其它事物也是如此。
1431、第五节 亚伯兰接纳撒莱他的妻子,和罗得他兄弟的儿子,还有他们所获取的一切所得,以及在哈兰所造的生命;他们离开去往迦南地,并且他们到了迦南地。
“亚伯兰接纳撒莱他的妻子”象征与真理相连的良善;如所述,“亚伯兰”被理解为主,当他还是个孩子时;“撒莱他的妻子”象征真理。“罗得他兄弟的儿子”象征感官层面的真理,那最初被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的。“他们获取的一切所得”象征所有感官层面的真理。“在哈兰所造的灵魂”象征在那个模糊状态中,所有可以给予的生命本质。“他们离开去往迦南地”象征朝向仁爱的属天层次继续前进;“他们到了迦南地”象征到达了仁爱的属天层次。
1432、“亚伯兰接纳撒莱他的妻子”象征与真理相连的良善,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对“那人和他的妻子”的描述中得到证实(参915节)。因此,在这里,撒莱在内在层面上代表的无非是真理。在人的一切层面和每一个细节中,都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原型,没有任何部分是不包含这种原型的,无论是在外在人及其每个部分,还是内在人及其每个部分。这是因为所有和每个事物的存在和维持都源自主,源于他的人性本质以仿佛婚姻的方式与神性结合,以及二者与他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的结合或属天的婚姻。因此,当需要表现真理与主的良善相结合时,没有比通过亚伯兰和撒莱的婚姻这个历史性表述更合适的方式了。关于夫妻关系的原型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每一细节中,可参见先前第54,55,718,747,917节的内容。
1433、“亚伯兰”被理解为主,这里指他还是个孩子时;“撒莱他的妻子”象征真理;从之前的讨论可以得知。
1434、“罗得他兄弟的儿子”象征感官层面的真理,当主还是个孩子 时,最初潜移默化传授的真理。这一点从“罗得”象征感官层面,以及“儿子”象征真理(参264,489,491,533节)和“兄弟”象征信仰的真理(参367节)中可以看出。因此,这里谈论的是感官真理。在圣经的内义中,不是指具体的人物或事物,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在天堂,人们不知道“罗得”是谁,但知道他代表的品质。不知道什么是“儿子”,而是这个词在灵义上代表的状态。不知道“兄弟”是什么,而是天堂中兄弟关系的本质。感官真理是最先被理解的,因为在童年,人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深刻。这种真理包括了对所有自然和世俗事物的看法,认为它们都是由神创造,每一样都有其目的,并在其中看到神国的影子。这种对感官的真理的认识,只会被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属天的人。由于主是唯一的属天人,这样的感官真理和其他类似的真理在他儿时就被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从而为接受属天的事物做好了准备。
1435、“他们获取的一切所得”象征所有感官层面的真理,从之前所说的内容可以明确。“获取”指的是人们思考所依赖的所有事实性知识。没有获取的这些知识,人根本无法形成任何思维观念。思维观念基于印记于记忆中的感官体验。因此,事实性知识是灵性事物的容器,而源自身体的积极愉悦的情感是天堂的容器。这些统称为“所得”,尤其是在“哈兰”的“所得”,“哈兰”象征着从婴儿期到儿童期的模糊状态。
1436、“在哈兰所造的灵魂”象征在那个模糊状态中,所有能够给予的生命本质,这一点从“灵魂”作为生命的本质,以及“哈兰”象征模糊的状态得以确认。“灵魂”在其本义上表示在人身上活着的东西,因此,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人之所以活着,不是因为身体,而是因为灵魂,身体通过灵魂获得生命力。人的生命本身或者他自身中活生生的本质源自于属天的爱;没有这个源头,就没有生命存在。因此,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由属天之爱中获得生命的良善,这是生命的本质。在字面上,“灵魂”被理解为所有的人口,也指所有的牲畜,是他们为自己的获得的。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专指生命的本质。
1437、“他们离开去往迦南地”象征朝向仁爱的属天层次继续前进,这从“迦南地”的象征意义中可以得到证实。“迦南地”在圣经中象征主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这一象征意义得到了多处经文的支持。这是因为在迦南地建立了代表性的教会,其中的一切都代表了主以及他天堂中属天和属灵的事物。这不仅包括宗教仪式本身,还涉及一切与仪式有关的事物,比如执行仪式的人员、用于仪式的物品,甚至是仪式的地点。由于迦南地是代表性教会的中心,这块土地因此被称为“圣地”,虽然它实际上并非圣洁,因为曾有偶像崇拜者和亵渎之人居住于此。正因为如此,迦南地在此处及其后文中象征着仁爱的属天事物,因为仁爱的属天事物是构成主的国度且唯一存在于主的国度中的。
1438、“他们到了迦南地”象征到达了仁爱的属天层次,这是从对迦南地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这段文字描绘了主从出生到童年的早期生活,特别是他到达了仁爱的属天层次。仁爱的属天之物是最基本的实质,其他一切都源于此。主最初就被这些充满,正是这种爱,像种子一样,使得一切得以成长。由于他是由耶和华所生,因此他是唯一拥有这种子的。相比之下,所有人类只有污秽和地狱的种子,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的自我,这些是通过遗传从祖辈那里遗传下来的,这一点众所周知。因此,除非他们从主那里获得新的种子和新的自我,也就是新的意志和理智,否则他们就无法避免地狱的命运。主从这种被束缚的状态中拯救了所有人类、灵和天使,并持续不断地保持他们的自由。
1439、第六节 亚伯兰经过那地,直到示剑地方,直到摩利橡树那里。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
“亚伯兰经过那地,直到示剑的地方”象征主的第二个状态,“示剑”所象征的仁爱的属天事物向他显现。“直到摩利的橡树林”象征第三个状态,即最初的直接领受。“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象征由母亲遗传下来的恶存在于他的外在人。
1440、“亚伯兰经过那地,直到示剑的地方”象征主进入的第二个状态,即仁爱的属天之物向他显现之时。这一点可以通过前文描述和整个事件的顺序中得到确认。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主是为了仁爱的属天之物而启程,并且到达属天境界,这一过程分别通过“他们离开去往迦南地”和“他们到了迦南地”来象征。从整个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看,只有在他追求属天之物并最终实现后,仁爱的属天之物才向他显现。天堂中存在灵性的真光明,因为那里充满了神性本身,即耶和华本身。并且,当主达到属天层并将他的人性本质与神性结合时,耶和华自身向他显现是必然的。
1441、通过“示剑”表达这些含义,可以从示剑是从叙利亚或哈兰进入迦南地的第一站这个事实得到确认。由于“迦南地”象征仁爱的属天事物,因此通过“示剑”来象征仁爱的属天事物首次显现。当雅各从哈兰返回迦南地时,他也到了示剑,正如以下事实所示:
雅各就往疏割去,在那里为自己盖造房屋,又为牲畜搭棚;因此那地方名叫疏割。雅各从巴旦·亚兰回来的时候,平平安安地到了迦南地的示剑城,在城东支搭帐棚……在那里筑了一座坛。(创世记33:17-20)
在这里,“示剑”同样象征最初的光明。如大卫《诗篇》所言:
神已经指着他的圣洁说:‘我要欢乐,我要分开示剑,丈量疏割谷。基列是我的,玛拿西也是我的。以法莲是护卫我头的;犹大是我的杖。摩押是我的沐浴盆;我要向以东抛鞋。非利士啊,你还能因我欢呼吗?’”(诗篇60:6-8;108:7-9)
“示剑”在这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名字除了代表其所指的事物外,别无其他含义。因此,示剑的意义也可以从大卫的预言中清晰得见。否则,这些名字就不过是一堆空洞的词汇。“示剑”成了逃城(约书亚记20:7),同时也作祭司的城(约书亚记21:21),并且在那里与百姓立约(约书亚记24:1,25),这些也包含了类似的意义。
1442、“直到摩利橡树”象征最初的直接领受,这一点可以从事物的发展顺序中得到验证。就像耶和华首次在他的属天事物中向主显现时,主显然获得了直接领受。所有的直接领受都来自属天层(关于直接领受的讨论,请参考第104,202,371,483,495,503,521,536,865节的内容)。人一旦到达属天层,就从主那里直接领受。如同上古教会成员那样成为属天之人的,都获得直接领受的能力(参125,597,607,784,895节)。
那些成为属灵人的,即那些从主那里接受仁义的人,会有一种与直接领受相似的能力,或者拥有良心的指引,照着他在仁义的属天之物中的情形,清晰程度或大或小。仁义的属天事物拥有这样的特性,因为主单单于其中在场,并在其中向人显现。在主身上更是如此,从童年向耶和华提升,并与之连接和结合,以至于为一。
1443、“直到摩利橡树”象征最初的直接领受,可以这样理解:人具有理智、理性和知识;其中,理智构成了心智的至内在,理性构成内在部分,而(事实性)知识则构成外在部分,这些被称为他的灵性之物,并按此顺序排列。属天人的理智被比喻为“有各样树的园子”;他们的理性则如同“黎巴嫩的香柏木或类似树木的林子”;至于知识,则被喻为“橡树”,原因在于其枝条的交错相连,如同橡树林中的景象。通过“树”来象征直接领受,正如“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中的“树”象征着至内在的或理智层面的直接领受(参99,100,103节)。“黎巴嫩林中的树”象征内在或理性的直接感受,而“橡树林中的树”象征外在或事实性知识的直接领受,这反映了人的外在特质。
因此,“摩利的橡树”象征最初的直接领受,那时他仍是孩童,他的灵性生命尚未深入内在。此外,“摩利橡树”也是以色列人过约旦河后首次到达并见到迦南地的地方,正如摩西书中所述:
你就要将祝福的话陈明在基利心山上,将咒诅的话陈明在以巴路山上。 这二山岂不是在约旦河那边,日落之处,在住亚拉巴的迦南人之地与吉甲相对,靠近摩利橡树林吗?” (申命记11:29-30 )
1444、“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象征由母亲遗传下来的恶存在于他的外在人。正如之前所讨论的,他像其他人一样出生,并从母亲那里传承了遗传之恶,他与这些恶争战并得胜。众所周知,主经历了极为严酷的试探,蒙主怜悯,将在后续章节中详述这些内容。事实上,他独自一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全地狱作战。只有当人身上有恶时,才会面临试炼;没有恶的人,不会有半点试探。
【2】恶由地狱之灵激发。主身上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的实际或自我之恶,但有来自母亲的遗传之恶,此处被比喻为“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关于这一点,参见先前对第1节的讨论(参1414节),也就是说,人从出生起就携带两种遗传特征,一来自父亲,另一来自母亲;父亲遗传的部分将永远存在,而母亲遗传的部分,在人重生时会被主驱散。然而,主从父遗传的是神性,而从母亲遗传的则是恶,正是这些恶让他经历了试探(马可福音1:12-13;马太福音4:1;路加福音4:1-2)。但正如之前提到的,主自身并没实际或自我之恶,也没有在他通过试探战胜地狱之后保留从母亲那里遗传的任何恶,所以这里提到的是“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
【3】迦南人居住在海边和约旦河边,按照摩西的记录,探子回报说:
我们到了你所打发我们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这就是那地的果子。 然而住那地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宽大,并且我们在那里看见了亚衲族的人。 亚玛力人住在南地;赫人、耶布斯人、亚摩利人住在山地;迦南人住在海边并约旦河旁。(民数记13:27-29)
“迦南人住在海边并约旦河旁”象征着外在人中的恶,就像从母亲那里遗传的那样,因为海和约旦河是边界。
【4】“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撒迦利亚书14:21)揭示了有关主国度的信息,意味着主战胜了象征着邪恶的“迦南人”,并将其从他的国度中驱逐出去。迦南地的偶像崇拜民族,包括迦南人,象征了各种类型的邪恶(创世记15:19-21;出埃及记3:8,17; 23:23, 28;33:2;34:11;申命记7:1;20:17; 约书亚记3:10;24:11;士师记3:5)。各个民族分别象征的具体邪恶,蒙主怜悯,将在其他章节中加以阐述。
1445、第七节 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种。”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象征主还是孩童时,耶和华向他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种。’”象征属天的事物要赐给那些信他的人。“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象征出于仁爱的属天事物而对父的最初敬拜。
1446、“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象征主还是孩童时,耶和华向他显现。这一点不仅基于之前的讨论,还因为亚伯兰在这里代表主。此外,根据经历的顺序——主首先接触到属天的事物,随后获得直接领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耶和华向他显现了。
1447、“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种。’”象征属天的事物要赐给那些对主有信仰的人。这一点从“种(子)”和“地”的象征意义中得到明确的说明:“种子”象征对主的信仰(参255、256节);而“地”在此象征属天的事物,本章第1节中已作解释,还可参考第620、636、662、1066节中的内容。从字面上看,“亚伯兰的种”被理解为出自雅各的后代,而“地”则是指将要赐给他们作为产业的迦南地,目的是为了使他们代表主的天堂和教会中的属灵和属天之事,以便在他们之中建立一种代表性的教会,还因为主将在那里降生。但从内在意义来看,“种子”专指对主的信仰,“地”则仅象征属天的事物。这里强调,对主有信仰的人将获得这些属天的事物。关于对主有信仰的具体含义,在之前的讨论中已有多次阐述。
1448、“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象征出于仁爱的属天事物而对父的最初敬拜,这从祭坛是敬拜的主要代表可以看出(参921节)。
1449、第八节 他从那里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伯特利向海,艾在东边。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
“他从那里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象征主在孩童时期的第四个状态,即仁爱之属天事物的进展。“支搭帐棚”象征信仰的神圣。“伯特利向海,艾在东边”象征那时他的状态仍然是模糊的。“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象征他从外在状态中对父的敬拜。“求告耶和华的名”象征从内在状态中对父的敬拜。
1450、“他从那里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象征主在孩童时期的第四个状态,即仁爱之属天事物的进展,这一点可以从上下文及其顺序中明显看出。主从婴儿期便开始被潜移默化地植入仁爱的属天事物,这包括对耶和华和对邻舍的爱,两者都蕴含着纯真。无论总体还是具体的一切事物都从这些爱中流出,因为它们正是生命之源,而其他只是衍生物。这些属天的事物主要在人之初的婴幼儿阶段就被植入,那时实际上并无知识,在了解什么是爱和情感之前,它们从主那里流入,并影响人。我们可以从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状态明显看出,人内的这些“余剩”被主植入并储存起来,发备后续生活所用(关于这一点,可参考第468,530,560,561,660,661节)。
主与其他人一样出生,也按照顺序逐步被引入属天的事物,从婴儿期经过童年期,最终进入知识阶段。关于主在这些阶段的经历,不仅在本节有所描述,还通过亚伯兰在埃及的寄居经历象征性地展现。
1451、“他从那里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象征仁爱之属天事物的进展,这一点从“山”象征属天之物这一意义中可以看出(参795、796节)。还有,“东”象征耶和华本身——就仁爱而言,他是东方本身(参101节等处)。此外,“伯特利”象征属天事物的知识。属天的事物既可以在没有知识的情形下被潜移默化地植入,也可以伴随知识被植入。如前所述,从婴儿期到童年期,是在没有知识的情形下被植入属天之物。属天之物伴随着知识而来,则是从童年期到成年期。因为主正向着属天之物的知识前进,而这样的知识通过“伯特利”来象征,因此这里描述他“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
1452、“支搭帐棚”象征信仰的神圣,这一点可以通过“帐棚”象征爱的圣所来理解,进而象征基于爱的信仰之神圣(参414节)。这里提到亚伯兰“支搭帐棚”,象征主现在开始了这一过程。
1453、“伯特利向海,艾在东边”象征他那时的状态仍然是模糊的,特别是在对属天和属灵事物的知识上。处于属天事物中是一回事,处于属天事物的知识中是另一回事。婴儿和儿童相比于成人更在属天的状态中,因为他们在对父母的爱和相互之爱中,同时在纯真之中。而成人则在这些方面的知识上超越孩童,但很多成人并不真正处于爱的属天状态中。在人被启蒙关于爱与信仰的知识之前,他处于一种知识上的模糊状态,这一状态以“伯特利向海”(即向西)和“艾在东边”来描绘,其中“伯特利”象征属天事物的知识,“艾”象征属世事物的知识。当认知处于不清晰的状态时,就说在“西”,因为在圣经中,西方象征模糊;而当它们清晰时,就说在“东”。西方和东方所代表的含义无需特别证明,因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2】“伯特利”象征属天事物的知识,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伯特利被提及的其他情景中确认。例如,在下一章中说:
亚伯兰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 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创世记13:3,4)
这里的描述,即“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象征着知识光照中的进展,这解释了为什么此处没有提到“伯特利在西,艾在东”。关于雅各,当他梦见天梯时,他宣称:
“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门。”他就给那地方起名为伯特利。(创世记28:17,19)
这里的“伯特利”同样象征属天事物的知识。当一个人处于属天事物的知识中时,他就是“伯特利”,即“神的殿”,也是“天门”。当人重生时,他是通过对属灵和属天事物的知识被引入的;而一旦重生,他就被引入并处于属天和属灵事物的知识中。后来,神对雅各说:
起来!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里筑一座坛给神。(创世记35:1,6,7)
这里同样象征这些知识。
【3】耶和华的约柜安置在伯特利,以色列人会前往那里求问耶和华的旨意(士师记20:18,26,27;撒母耳记上7:16;10:3)。此外,当亚述王将撒玛利亚的一位祭司带到伯特利时,他在那里教导人们怎样敬畏耶和华(列王纪下17:27,28)。《阿摩司书》中提到,亚玛谢劝告阿摩司逃往犹大地,不要在伯特利说预言,因为它被视为王的圣所和宫殿(7:12,13)。
【4】在耶罗波安亵渎伯特利之后,伯特利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开始代表与其原有含义相反的概念,这在《何西阿书》(10:15)和《阿摩司书》(3:14,15;5:5-7)中有所体现。
至于艾,它象征世俗的知识,这一点可以从圣经的历史书和先知书中得到证实(约书亚记7:2;8:1-28;耶利米书49:3,4)。
1454、“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象征他从外在状态中对父的敬拜。这可以从“祭坛”的意义中得知,祭坛是崇拜的主要象征(参921节)。
1455、“求告耶和华的名”象征从内在状态中对父的敬拜,这可以从“求告耶和华的名”的意义中(参440节)。外在的敬拜是“为耶和华筑坛”,而内在的敬拜是“求告耶和华的名”,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1456、第九节 亚伯兰出发,向南方行走并前进。
“亚伯兰出发,行走并前进”象征更进一步的发展。“向南方”象征进入善和真,因此进入内在明亮的状态。
1457、“亚伯兰启程,行进又启程”象征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从“行进又启程”的含义中可以理解。在古代,旅途、启程与远行本身并无其他特定含义,因此在圣经的内在意义中亦是如此。这标志着主在知识上的进展。可以从《路加福音》中看出,主就像其他人一样接受教育:
那孩子渐渐长大,心灵强健,住在旷野,直到他显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加福音1:80)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 (路加福音2:46-49)
当他十二岁的时候。(路加福音2:42)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加福音2:52)
1458、“向南方”象征进入善和真,因此进入内心明亮的状态。这一点从“南方”的意义中可以明确看出。“南方”象征明亮的状态,因为在来生中,既没有方位也没有时间,只有通过方位和时间所象征的状态。智慧的状态就如同一天和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的方位。一天中的状态包括傍晚、夜晚、清晨和正午;一年中的状态包括秋天、冬天、春天和夏天;方位的状态则以太阳相对于西方、北方、东方和南方的位置来表示。智慧的状态与这些相似。奇妙的是,在天堂中,那些处于智慧和聪明状态的人处于光明之中,这光根据他们的状态不同而完全不同:处于最高智慧和聪明状态的人处于最大的光明中;但那里的智慧是出于仁爱和仁义,聪明则是基于对主的信仰。
来生中存在的光明,与世界上的光明几乎无法比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通过许多经验而确定的事实(关于这一点,蒙主怜悯,容后详述)。因为在天堂中光明与智慧之间有上述的对应关系,所以在圣经各处,“南方”在内在意义上象征的就是智慧,在这一节中象征通过知识获得的智慧。这些知识是属天和属灵的真理,它们在天堂中像光的射线一样,也通过光被呈现为可见的。因为主现在正被这些知识充满,以便就他的人性本质而言,也成为天堂之光本身,这里描述为“亚伯兰出发,向南方行走并前进”。
【2】“南方”有这层含义,可从圣经中的类似用法中明确得知。例如在《以赛亚书》中:
我要对北方说,交出来!对南方说,不要拘留!将我的众子从远方带来,将我的众女从地极领回。(以赛亚书43:6)
“北方”象征处于无知中的人,“南方”象征处于认知中的人,“众子”象征真理,“众女”象征良善。在同一卷书中还说:
你心若向饥饿的人发怜悯,使困苦的人得满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发现;你的幽暗必变如正午(或南方)。(以赛亚书58:10 )
“向饥饿的人发怜悯,使困苦的人得满足”总体上象征仁义之善。“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发现”象征他们将拥有真理上的聪明。“幽暗必变如正午(或南方)”象征他们将拥有良善上的智慧。“正午(或南方)”,因其温暖象征良善,因其光明象征真理。
【3】在《以西结书》中说:
在神的异象中带我到以色列地,安置在至高的山上;在山上的南边有仿佛一座城建立”(以西结书40:2)
这些话讨论的是新耶路撒冷或主的国度,因为它处在智慧和聪明的光明之下,因此被描述为“在南边”。在大卫《诗篇》中说:
他要使你的公义如光发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诗篇37:6)
你不必害怕夜晚的恐惧、白日飞行的箭、黑暗中行走的瘟疫或正午(或南方)时分的毁灭。(诗篇91:5-6)
这里所说的“不必害怕正午时分的毁灭”象征不必害怕那些拥有知识却扭曲它们的人所带来的诅咒。在《以西结书》中说:
人子啊,你要面向南方,向南滴下预言攻击南方田野的树林。对南方的树林说……从南到北,人的脸面都被烧焦。(以西结书20:46-47)
这里的“南方的树林”象征那些处在真理之光中却熄灭它的人,特别是指那些在教会内做出这种选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