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一章内义2

《天堂的奥秘(卷1)》创世记第一章内义2

27、第九节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当人知道内在人和外在人的存在,并且真与善是从主那里经过内在人流向外在人,尽管这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然后,那些真与善的知识会被存储在他的记忆之中,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无论是自然、属灵还是属天层面的,任何被灌输到外在人记忆中的东西都会以知识的形式存留,并且这些知识由主引出。这些知识好比是“汇聚在一处的水”,被比喻为“海”,而外在人本身则被称为“旱地”,随后被称作“地”,这层意义将根据随后的内容进一步展开。

28、第十节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

“水”象征两种知识——信仰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这在圣经中是常事;“海”因此象征它们的积聚。正如在《以赛亚书》中说:

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以赛亚书11:9)

在同一先知书中,当论到两类知识的匮乏时,说:

海中的水必绝尽,河也消没干涸,河水都必减少枯干(以赛亚书19:5-6)

在《哈该书》,当论及一个全新的教会时说到:

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我必震动万国……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哈该书2:6-7)

在《撒迦利亚书》中论到人的重生时,写道:

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撒迦利亚书14:7,8)

在大卫《诗篇》中描述荒废之人将要被重生,将要敬拜主时,这么说:

耶和华不藐视被囚的人,愿天和地、洋海和其中一切的动物都赞美他。(69:33-34)

至于“地”象征容器,从《撒迦利亚书》可看出:

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的灵的耶和华说……(撒迦利亚书12:1)

29、第十一至十二节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

当“地”或人这样预备好,以至于能够从主接收天上的种子,并产生真理和良善的一些事物时,主首先使一些柔嫩的事物萌生,这些被称为“青草”;然后是一些更有用的东西,能自身再结种子,被称为“结种子的菜蔬”生出。最后产生自己结果子的良善之物,被称为“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正被主重生之人,一开始是这样的:他以为所行的良善出于自己,所说的真理也出于自己。但事实却是:一切良善和真理来自主。因此,人若以为良善和真理出于自己,他就还未拥有真正信仰的生活,不过以后他会接受。他尚处于接收真正信仰生活的预备状态,因此还不能相信这些是来自主。这种状态在此以无生命之物来代表;后来的信仰生活的状态则以有生命之物来代表。

【2】主特意宣告,他是“撒种的”,“种子”就是他的话,“地”就是人(马太福音13:19-23,37-39;马可福音4:14-20;路加福音8:11-16)。他用类似的方式来描述这些事:

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马可福音4:26-28)

“神的国”,就普遍意义而言,被理解为整个天堂;次之而言,它表示主的真教会;具体而言,是指拥有真信仰的每一个人,或者说,通过信仰的生活而被重生之人。这样的人还被称为“天”,因为天堂在他里面;也被称为“神的国”,因为神的国在他里面。正如主自己教导:

法利赛人问:“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能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17:20-21)

这是一个人重生过程中接续下来的第三个阶段,是他悔改时的状态。同样也是从黑暗到光明或从晚上到早晨的过程,因此第十三节接着说: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30、第十四至十七节 神说:“天上的苍穹要有发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在天上的穹苍作发光体,光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的发光体,较大的发光体管昼,较小的发光体管夜,又造众星,就把它们摆列在天上的穹苍,好光照在地上。

除非先知道信仰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信仰随着人的新造而提升是怎么回事,否则就不能充分理解什么是“发光体”。信仰的真本质与真生命唯独是主,因为不信主无法拥有生命,正如他自己在《约翰福音》中说: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3:36)

【2】信仰随着人的新造而提升,其情形是这样的。他们起初没有生命,因为生命不在邪恶与伪谬之中,只在良善与真理之中。接着,他们藉着信从主接收生命:先是藉着记忆层面的信仰,即知识层面的信仰;然后藉着认知层面的信仰,即理智的信仰;最后藉着内心的信仰,即爱的信仰或得救的信仰。第3至13节中的无生命之物代表知识和理智的信仰,被爱赋予生机的信仰则由第20至25节中的有生命之物来代表。正因如此,爱以及由此衍生的信仰当下在此首次被论及,并被称为“发光体”;爱是较大的发光体,管昼;由爱衍生的信仰是较小的发光体,管夜。由于它们将要合而为一,所以用单数(sit),而不是用复数(sint)来表达“要有发光体”。

【3】爱与信仰之于人的内在,犹如热与光之于人外在的肉身,热与光因此被用来代表爱与信仰。也正因如此,发光体被说成“摆列在天上的穹苍”或者在内在人之中;较大的发光体在其意志中,较小的发光体在其理智中;但它们在意志与理智中的显现只是好比阳光在其照射的对象中那样。爱驱动人的意志,信仰或真理影响人的理智,这都归因于主的怜悯。

31、“大的发光体”象征爱与信仰,还被命名为日、月、星,常见于先知书,例如在《以西结书》:

我将你扑灭的时候,要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以密云遮掩太阳,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亮光都在你以上变为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以西结书32:7,8)

那里论及法老和埃及人,“法老”和“埃及人”在圣经中被理解为感官和知识,他们通过感官和知识灭了爱与信仰。

在《以赛亚书》中写道:

耶和华的日子……使这地荒凉……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来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以赛亚书13:9,10)

在《约珥书》中这么说:

耶和华的日子将到……那日是黑暗、幽冥……的日子。它们一来,地震天动,日月昏暗,星宿无光。(约珥书2:1,2,10)。

【2】在《以赛亚书》中,当说到主的降临和外邦人受启示,因而论到一个新的教会时,具体而言,论到在黑暗中接受光明而被重生的人时,这么说:

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看哪,黑暗遮盖大地,幽暗遮盖万民,耶和华却要显现照耀你;他的荣耀要现在你身上。……万国要来就你的光;君王要来就你发现的光辉。……耶和华却要作你永远的光……你的日头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缩;因为耶和华必作你永远的光”(以赛亚书60:1,2,3,19,20)

在《诗篇》中说:

那用智慧造天的……那铺地在水以上的……那造成大光的……他造日头管白昼……他造月亮星宿管黑夜。(诗篇136:5-9)

日头月亮啊,你们要赞美他!放光的星宿啊,你们都要赞美他!天上的天和天上的水,你们都要赞美他。(诗篇148:3,4)

【3】以上各处的“发光体”皆象征爱和信仰。由于“光体”代表并象征在主里面的爱和信仰,因而在犹太教中有个律例:以色列人要使发光体从晚上到早晨保持燃烧,因为但凡是该教会的律例皆用来代表主。关于光体,这么说: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为点灯(原文是“发光体”)……的油拿来,使灯常常点着;在会幕中法柜前的幔子外,亚伦和他的儿子从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华面前经理这灯。(出埃及记27:20-21)

这象征爱和信仰,主于内在人之中点燃并使其发光,透过内在人向外在人发光,关于这个主题,蒙主怜悯,将在另处详述。

32、爱和信仰先被称为发光体,之后爱被称为较大的发光体,信仰被称为较小的发光体;并且还说,让爱管昼,信仰管夜。这些事是奥秘,在末期尤其被隐藏起来,如今蒙主怜悯来解读它们。这些奥秘之所以在末期尤其被隐藏起来,是因为如今正是世代的终结,几乎没有爱,以致没有了信仰;正如主自己在福音书中的这些话所预言的:

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马太福音24:29)

“日头”被理解为爱,要“变黑了”;“月亮”当理解为信仰,“不放光”;“众星”当理解为信仰的知识,“从天上坠落”;这就是“天势都要震动”。

除了爱之外,上古教会不承认爱本身以外的任何信仰;除了爱,属天的天使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信仰。整个天堂都是爱的天堂,因为除了爱的生活,诸天并无其他什么生活。一切幸福由此而来,其美妙程度无以言表,世人的任何观念都无法领会。在爱里面的人,会发自内心爱主,他们自己了解、谈论并认定:一切爱,因而单单属于爱的一切生命,进而一切幸福,唯独来自主,没有一丝一毫的爱、生命和幸福来自他们自己。

主之所在,就是一切爱的源头,还用大的发光体或者他变像时的“日头”来代表,说“他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马太福音17:2)。“脸面”象征至内在的事物,由其所发出的事物则以“衣裳”来象征,因此主的神性以“日头”或爱来象征,他的人则用“光”或出自爱的智慧来象征。

33、每个人都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没有爱,就谈不上生命;除了从爱流露出的快乐,就谈不上什么快乐;有怎样的爱,就有怎样的生命,也就有怎样的快乐。如果将人的爱除去,或者换个说法,除去人的欲求(因为欲求是属于爱的欲求),他的思维将立刻停止,如同一个死人;这一点已向我充分展现。对自我的爱和对世界的爱看似有生命,也快乐,但由于它们与真正的爱——爱主高于一切并爱邻如己针锋相对,所以明显可知它们并非爱,而是恨。人越是爱自我和爱世界,就越恨他的邻舍并因而恨主。真正的爱是对主的爱,真正的生命是来自主的爱的生命,真正的快乐是这种生命的快乐。真正的爱只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真正的生命也必须是唯一的,因此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正如天堂中天使所体验的那般。

34、爱与信在哪里都不能分离,因为它们构成同一个事物。因此,当经上首次论到发光体时,视它们为一个,说“天上要有发光体”。关于这一情形,我被恩准提及讲述以下奇妙的细节:属天的天使,他们因着主而在属天之爱中,出于爱而在信仰的一切知识之中,并且出于爱而在这样的生命和悟性之光中,几乎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描述这样的生命和光芒。而另一方面,在信仰教义的知识之中且缺乏爱的诸灵,他们处于如此寒冷的生命和昏暗的光中,以致他们连天庭的第一道门槛尚未接近就转身逃离。有些人声称他们信主,却不照着所教导的那样去生活。论到这样的人,主在《马太福音》这么说: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吗?”……(马太福音7:21,22至结尾)

于是可以肯定,在爱中的,也在信仰中的人,因而在天堂的生命中,而自称在信仰之中却不过爱生活的人则不然。没有爱的信仰,这样的生命就像没有温暖的阳光,正如在严冬时节那样,无物生长,万物沉寂衰败。但是,出于爱的信仰好比春季的阳光,万物生长兴旺,是太阳的暖热成就此事。属灵和属天的事也是如此,圣经中常以世间地上的事物来代表它们。没有信仰以及缺乏爱的信仰也被主比作冬天,他在《马可福音》预言世代的终结时说:

你们应当祈求,叫这些(逃走的)事不在冬天临到,因为在那些日子必有灾难。(马可福音13:18,19)

“逃走”是指末期,也是每个人的死期。“冬天”是指没有爱的生命。“有灾难”的“日子”是指没有爱的生命在来世之中悲惨的状态。

35、人有两个能力:意志和理智。当理智受意志支配时,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心智,并因此构成一个生命,因为那时一个人所愿意和所行的,正是他所思想和所打算的。不过,当理智与意志有分歧时,正如有些人自称有信仰却不是那样生活,一个心智便被分裂为二, 一个想上天堂,一个倾向地狱。因为意志驱行一切事,所以若非主施怜悯于他,他整个人势必一头栽进地狱。

36、将信仰与爱分离者,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信仰。当想到信仰时,有人以为信仰纯粹是一些想法,有人认为这些是针对主的想法,很少人认为它是信仰的教义。然而,信仰不仅是对信仰教义所包含一切知识的承认,而且是对所教导一切知识的顺从。人们当顺从的第一要紧的教导是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爱,不在这些爱中的,就不在信仰之中。主在《马可福音》中对这一点的教导如此清晰,毋庸置疑:

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这是最重要的诫命)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12:29-31)

在《马太福音》,主称前面一条是“第一,且是最大的诫命”,还说“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5-40)“律法和先知”是关于信仰的普遍教导和全部圣言。

37、这些发光体“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这些话所包含的奥秘比当下能说出来的更多,尽管在字义中显不出什么奥秘。当下能揭示的如下:属灵与属天事物在总体和细节上的交替更换,就好比日子和年岁的更迭。一日之中,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经过晚上又再到早晨。一年之中的更替也是如此,从春到夏,由夏至秋,再由秋、冬入春,因而导致热与光的更换,从而发生土地产物的更换。这些变换用来对比属灵和属天事物的交替更换,没有交替与变化的生命导致千篇一律,最终毫无生命。良善和真理无法被认识和辨别,更谈不上被感知。先知书中将此称为“定例”,如在《耶利米书》中写道:

那使太阳白日发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发亮……耶和华如此说:“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废掉,以色列的后裔也就在我面前断绝。”(耶利米书31:35-36)

耶和华如此说:“若是我立白日黑夜的约不能存住,若是我未曾安排天地的定例。”(耶利米书33:25)

关于这些,蒙主怜悯,容后详述(创世记8:22)。

38、第十八节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

“昼”被理解为良善,“夜”被理解为邪恶。因此良善被说成白天作的工,邪恶被说成夜晚作的工。“光”被理解为真理,“暗”被理解为伪谬。正如主所说:

世人……不爱光,倒爱黑暗……行真理的必来就光。(约翰福音3:19,2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