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脂油”象征属天本身,也是主的。属天的,是一切属于仁爱的;当信仰是出自爱的,它也是属天的。仁义是属天的,一切仁义之善是属天的。所有这些皆以献祭时的各种脂油来代表,特别以“肝上的脂油与肝上的网子”、“腰子上的脂油”、“盖脏的脂油”和“脏上所有的脂油”等等来象征;它们被分别为圣并焚烧在祭坛上(出埃及记29:13,22;利未记3:3,4,14;4:8,9,19,26,31,35;8:16,25)。它们因而被称为“安息的香气”中耶和华的“火烧”的“食物”(利未记3:14,16)。正因如此,犹太人被禁止吃任何牲兽的脂油,这些禁令被称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利未记7:17;7:23,25)。因为犹太教会不承认任何内在的事物,更不承认任何属天的事物,所以被禁止吃脂油。
“脂油”象征属天的事物,还象征出于仁义所行之善,可从先知书中看出:
你们为何平银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以赛亚书55:2)
我必以肥油使祭司的心满足,我的百姓也要因我的恩惠知足。(耶利米书31:14)
很明显,上述的肥甘、肥油并非真的这些东西,而是属天之属灵的良善。还有:
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诗篇63:5)
类似地,此处的“肥油”象征属天的事物,因为这里说“心得饱足”。“欢乐的嘴唇”象征属灵的事物。初熟之物是地里“头生”的,因此也被称为“脂油”(民数记18:12)。属天的事物的属类与种类不计其数,在摩西说给会众的一首诗歌中大体上已描述:
牛的奶油、羊的奶、羊羔的脂油、巴珊的众子、山羊的脂油、小麦的肾脂、你要喝葡萄的血、不要渗杂。(申命记32:14)
若无内在意义,无人知晓其中表达的意义何在;没有人能知道“牛的奶油”、“羊的奶”、“羊羔的脂油”、“公羊和山羊的脂油”、“巴珊的众子”、“小麦的肾脂”、“葡萄的血”到底是何意。事实上,这里提及的每一样事物都象征着属天事物的类别与类型。
354、“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是指仁义的事物以及一切基于仁义的敬拜为主所悦纳。在之前解释“亚伯”和他的“供物”时,已作说明。
355、第五节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沉下脸。
如前所述,“该隐”用来象征与仁爱分离的信仰,或者信仰可以被分离出来的教义。前文已说明,“看不中他的供物”表示他的敬拜不被接受。“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并“沉下脸” 表示内在发生变化;“发怒”表示仁义已离去,“脸”表示内在;经历改变就说“沉下”。
356、“该隐”用来象征与爱分离的信仰,或者信仰可以被分离出来的教义。接下来,“看不中他的供物”表示他的敬拜不被接受,如之前所述。
357、“该隐就大大地发怒”象征仁义已离去;这可从后面讲述他杀了他兄弟亚伯一事看出,因为亚伯表示仁义。发怒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源于一切与自我之爱及其欲望相违背的事物。这在恶灵的世界中,这一点显然可以感知到,因为那里普遍存在着对主的忿怒,因为恶灵的心中没有任何爱,只有恨。任何东西,只要不支持对自我和世界的爱,都会引发对立,通过发怒表现出来。
圣经中的“发怒”、“忿怒”、甚至“恼恨”等字眼常与耶和华一同提及,但这些都是人的,被归于主,是因为看起来是这样的。就像《诗篇》中所说:
他使猛烈的怒气和忿怒、愤恨、苦难成了一群降灾的使者,临到他们;他为自己的怒气修平了路,不阻止他们的生命死亡。(诗篇78:49,50)
其实耶和华并没有降怒于任何人,而是人自招忿怒;也未曾差遣下一群降灾的使者,而是人自行招惹灾难。因此,还补上一句,“他为自己的怒气修平了路,不阻止他们的生命死亡”。于是,《以赛亚书》中说:
人都必归向他,凡向他发怒的必至蒙羞。(以赛亚书45:24)
因此明显看出,“怒”象征邪恶,或者同样的说法,离弃了仁义。
358、“沉下脸”象征内在经历变化,可明显从“脸”和“沉下”的象征意义得知。对古人而言,“脸”象征内在的事物,因为内在的东西从脸部显现出来。而且,在上古时期之人的脸面与内在事物完全一致,以至于人们可从人脸部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或心智是怎样的。脸部展现的与内心所想的不一致,在他们看来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伪装和欺骗被视为可憎的行为。因此,内在的事物以脸面来代表。当仁义从脸面散发,就说“仰”起脸;反之,就说“沉”下脸。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祝福时说“主向人仰脸”(民数记6:26;诗4:6),因为借此象征主将仁义赐给人。“沉下脸”的象征意义还可从《耶利米书》以下内容看出:
耶和华说:我必向你们沉下脸,因为我是慈爱的。(耶利米书3:12)
“耶和华的脸”是怜悯,当他向人“仰起脸”,表示他出于怜悯而赐人以仁义。当情形相反时,就说他“沉下脸”,其实是人的脸沉下来。
359、第六节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沉下脸?
“耶和华对该隐说”,良心的指示。“发怒”的“沉下脸”,如前所述,表示仁义已离去,内心被改变。
360、“耶和华对该隐说”,良心的指示;无需再解释,前文已作说明。
361、第七节 你若行得好,哪有不仰起脸的?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你若行得好,哪有不仰起脸的?”这话表示如果你所渴求的是善的,仁义与你同在;“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这话表示如果你所求的不是善的,就不再有仁义,而是恶。“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表示仁义盼望与你同在,但却不能,因为你渴望统治它。
362、本节描述的是被称为“该隐”的信仰教义,以及它如何将信仰从爱中分离,也与仁义分离,因为仁义是爱的产物。无论哪里有教会,那里都会出现异端。这是因为当人们过于专注于信仰的某一点,他们就会认为那是最重要的。当人们关注某事,他们会认为它比其他事更为重要,特别是当他们幻想这是他们自己的发现时。当对自我和世界的爱占据上风,他们会盲目地接受和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发誓那是真理,即使实际上是伪谬。就像那些被称为“该隐”的人,他们认为信仰比爱更为基础。因为他们生活中没有仁爱,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幻想更加猖獗。
363、关于被称为“该隐”的信仰教义是什么,可以从这节经文的描述中明了。从这节经文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仁义本可以与信仰并存,但主导的应该是仁义,而不是信仰。因此,首先说的是“你若行得好,哪有不仰起脸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有良善的意愿,仁义就可能存在。在内在意义上,“行得好”表示有良善的意愿,因为行善来源于想行善的意愿。在古时,行为和意愿是一体的,人们通过行为来判断意愿,因为那时没有虚伪。从之前关于脸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仰起脸”意味着拥有仁义,而“沉下脸”则是与之相反。
364、其次,接着说“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这话表示如果你所求的不是善的,就不再有仁义,而是恶。谁都能看出“罪就伏在你门前”是指恶预备好并渴望进入;因为哪里没有爱,哪里就有恨,毫无怜悯,从而尽是恶。“罪”总体上象征魔鬼,当人没有仁义时,魔鬼和他的同伙随时待命进入。只有一件事能将魔鬼及其同伙赶出门外,那就是对主和对邻舍的爱。
365、第三,接着说:“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他” ,仁义盼望与信仰共存,但因为信仰想要主宰仁义,所以不能实现,这违背了正常的次序。只要信仰想要主宰,它就不是真正的信仰。只有仁义占统治地位,它才是真正的信仰。如前所述,因为信仰的核心是仁义。仁义比作火焰,它是热和光的本质,从中产生了热和光。分离的信仰只是那光,当缺乏火焰之热时,尽管还是光,却如严冬之光,万物萧条枯萎。
366、第八节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他们在田地的时候,该隐起来反对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表示持续一段时间;如此所述,“该隐”表示与爱分离的信仰;“亚伯”表示仁义,是信仰的兄弟,因此他在这一节中两次被称为“兄弟”;“田地”象征所有的教义;“该隐起来反对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表示分离的信仰灭了仁义。
367、这些观点不需要从圣经中引用类似的内容来证实,只需理解仁义即是信仰的“兄弟”,而“田地”象征着一切关于教义的事物。从信仰的本质或实质来看,仁义与信仰如同兄弟一般密不可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二者的兄弟关系也曾通过以扫和雅各来代表,这也是他们争夺长子权柄和随之而来的统治权的原因。这样的关系还通过他玛从犹大所得的儿子法勒斯与谢拉来代表(创世记38:28-30),再一次涉及长子名份的纠纷。以法莲与玛拿西也是代表这层关系(创世记48:13,14),同样地,这也涉及到长子权和随之而来的统治权。圣经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实际上,信仰与仁义都是教会的产物。信仰被称为一个“男子”,正如本章第一节中该隐所代表的;而仁义则被称为一个“兄弟”(以赛亚书19:2;耶利米书17:14,以及其它地方)。在《阿摩司书》一章九节中,信仰与仁义的联合被称为“弟兄的盟约”。
与该隐和亚伯的象征意义类似的,是雅各和以扫之争,雅各也是渴望取代他兄弟以扫之位。从何西阿书相关经文明显可见:
必照雅各所行的惩罚他,按他所做的报应他,他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脚跟。(何西阿书12:2,3)
不过,以扫或以扫所代表的仁义,最终却并未掌权,可从他们的父亲以撒的预言中看出:
你必依靠刀剑度日,又必侍奉你的兄弟,到你强盛的时候。必从你颈项上挣开他的轭。(创世记27:40)
或者,换句话说,由“以扫”代表的外邦人教会或新教会,和由“雅各”代表的犹太教会;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说,各国将认出他们为兄弟。出于同样的意思,在外邦人中的教会或初期教会中,出于仁义,所有人都被称为“弟兄”。主称那些听了道而遵行的人为“弟兄”(路加福音8:21)。“那些听了道的人”,是那些拥有信仰的人;“那些遵行的人”,是那些有仁义的人。但那些听道或说他们有信仰,却不践行或没有仁义的人,并不是弟兄,主把他们比作愚笨的人(马太福音7:24,26)。
368、“田地”象征教义,因而所有关于信仰与仁义的教义。这可从圣经中看出,例如:
我在田地的山啊,我必使你的财富,你全部的财宝成为掠物。(耶利米书17:3)
此处的“田地”象征教义,“财富与财宝”象征信仰的灵性财富,也就是构成信仰教义的事物。在同一先知书还说:
黎巴嫩的雪从田地的磐石上岂能断绝呢?(耶利米书18:14)
关于锡安,当信仰教义不复存在,就说它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利米书26:18;弥迦书3:12)。还有,他将那地的种子栽于肥田里(以西结书17:5)。这里所指的是教会和教会的信仰,有种子种在里面,所以教义被称为“田地”。在同一先知书中写道:
田野的树木都必知道我耶和华使高树矮小。(以西结书17:24)
还有:
田荒凉,地悲哀,因为五谷毁坏,新酒干竭,油也缺乏。农夫啊,你们要惭愧,庄稼都灭绝了,田野一切的树木也都枯干。(约珥书1:10-12)
此处的田地代表教义,树代表认知,农夫代表在其中耕耘之人。再如:
愿田和其中所有的都欢乐;那时,林中的树木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欢呼。(诗篇96:12)
很明显,田无法欢乐,林中的树木也不会欢呼,这些都是讲人的内在方面的事情,也就是关于信仰的知识。再如:
这地悲哀,田地的青草枯干,要到几时呢?(耶利米书12:4)
这里并非讲地与青草的悲哀,而是指人处于被荒废的状态时,内在的情形就是如此。类似的经文还出现在《以赛亚书》中:
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田地的树木也都拍掌。(以赛亚书55:12)
主在预言一个时代的结局时也称信仰的教义为“田地”:
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撇下一个。(马太福音24:40;路加福音17:36)
此处的田地用来代表信仰的教义,真实的或错误的皆在其中。正因“田地”象征教义,但凡接受信仰的种子,无论是人、教会或这个世界,也可被称为“田地”。
369、因此,现在接下来要探讨的是,“他们在田地的时候”,“该隐起来反对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是什么意思,即当信仰和仁义都来自教义时,与爱分离的信仰禁不住轻视仁义并灭绝了它。这好比今时有人认为仅凭唯信就可得救,不在乎践行仁义的行为,他们实际上就在否定仁义;尽管他们知道并口头上承认,如果没有爱,信仰就不会有拯救的效果。
370、第九节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对该隐说”表示某种来自内在的直接领受,说的是关于仁义或“兄弟亚伯”的事。“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表示他视仁义为微不足道,不想为之服务;因此,他完全拒绝了任何与仁义相关的东西,这成为他们的教义。
371、上古之人以“耶和华说话”来表示直接领受,因为他们知道是主赋予他们直接领受的能力。只有以爱为首要原则时,这种直接领受的能力才能维持。当对主的爱,因而对邻舍的爱消退时,这种直接领受也就消失。所存之爱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拥有直接领受的程度。这种直接领受是上古教会特有的。当信仰从爱分离后,正如洪水之后的人,仁义便需要通过信仰而被赋予人,良心接着取代直接领受,它也是内在的指示,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指示;关于这点,蒙主怜悯,容后再述。当良心给予指示时,在圣经中同样被说成“耶和华说话”,因为良心是基于圣经中的启示和知识形成的。当圣经说什么或指示什么时,实际上就是主说话。因此,即便是今天,当涉及良心或信仰的话题时,没有什么比“主说”更为常见了。
372、“是看守的”表示服事,类似于犹太教会中所说的看门的或门卫。信仰被称为仁义的“看守”者,是因为信仰应当服事仁义。被称为“该隐”的教义却坚持信仰必须掌权这一原则(如第7节所述)。
373、第十节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土地里向我哀告。”
“兄弟的血有声音”,对仁义的暴行;“血的哀告”表示罪行;“土地”在此象征分裂或异端。
374、“血的声音”象征对仁义的暴行,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表达,在那里“声音”被理解为所有指控的事物,“血”象征一切罪,尤其是恨。谁若恨他的兄弟,便是在他自己的内心里杀他,正如主所教导的: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5:21,22)
这些话还指出了恨的不同层级。憎恨与仁义是对立的,即使没有在现实层面上犯罪,但在心里却可以杀人。防止杀人罪的实际发生仅仅是外在层面的抑制。这也是为何一切罪恶被称为“血”的缘故了,例如:
你怎么修饰你的道路要求爱情呢?你的衣襟上有无辜穷人的血。(耶利米书2:33,34)
因为以血代表恨,恨又是一切罪恶的源头,所以血也可表示各样的罪恶。请看:
起假誓,不践前言,杀害,偷盗,奸淫,行强暴,杀人流血,接连不断。因此,这地必悲哀,其上的民必都衰微。(何西阿书4:2,3)
在《以西结书》中,论到缺乏怜悯:
你要审问审问这流人血的城吗?当使她知道她一切可憎的事,你因流了人的血,就为有罪。(以西结书22:2,4,6,9)
在同一先知书还论到:
这地遍满流血的罪,城邑充满强暴的事。(以西结书7:23)。
还有:
这都因她(耶路撒冷)先知的罪恶和祭司的罪孽,他们在城中流了义人的血,他们在街上如瞎子乱走,又被血玷污。(耶利米哀歌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