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道》第八章 虔诚

《天道》第八章 虔诚

第八章 虔诚

123# 许多人认为,属灵的生活或通向天堂的生活在于虔诚、外在的圣洁以及与世俗的隔绝。然而,如果虔诚没有仁义作为基础,外在的圣洁没有内在圣洁作为支撑,与世隔绝却不在世生活,这些都无法构成真正的属灵生活。真正的属灵生活是虔诚建立在仁义之上,外在的圣洁来源于内在的圣洁,与世隔绝的同时也在世间履行职责。只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成就属灵的生命。

124# 虔诚的生活是指虔敬地思考和言说,经常祷告,表现出谦卑的态度,频繁去教堂,虔诚地聆听讲道,并且每年多次参与圣餐礼,以及遵守教会规定的其它敬拜形式。而仁义的生活则是怀有善意并为邻舍行善,在一切事务中以公正与公平、善良与真理为原则行事,无论是在日常行为还是职责履行中都如此。总之,仁义的生活体现在履行对他人有益的职责之中。真正的敬拜主要在于仁义的生活,而虔诚的生活则是次要的。因此,那些将两者分离的人,即只追求虔诚的生活却不同时实践仁义的生活,并没有真正敬拜上帝。他们虽然思考上帝,但并非出于上帝,而是出于自我,因为他们始终关注自己,而很少想到邻舍;即使想到邻舍,也会轻视甚至鄙视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同时,他们将天堂视为一种报酬,因此内心充满了功德之心,以及自我之爱,并且轻视或忽视有益的职责以及邻舍。由此可见,脱离仁义生活的虔诚生活并非属灵的生活,也无法构成真正的对上帝的敬拜。(参见《马太福音》6:7-8)

125# 外在的圣洁类似于一种表面的虔诚,尤其体现在人们把所有的宗教敬拜都集中在去教堂时的圣洁表现上。然而,这种外在的圣洁如果没有内在的圣洁作为支撑,就不是真正的圣洁。因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取决于他的内在状态,外在行为就像内在精神的行动。因此,没有内在圣洁的外在圣洁是自然的,而不是属灵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可能表现出相同的外在圣洁。

那些把所有敬拜都放在外在圣洁上的人,通常是空洞的,也就是缺乏对善与真的认知。然而,善与真本身就是圣洁的,因为它们来自于神圣,因而在其中包含神圣。因此,内在的圣洁是因为善与真而爱善与真,因为公正与诚实而爱公正与诚实。一个人越是这样去爱,他就越属灵,他的敬拜也就越属灵,因为他也越想知道这些并实践这些。而一个人越不这样去爱,他就越是自然的,他的敬拜也就越是自然的,他也越不想知道这些或实践这些。

外在的敬拜如果没有内在的支持,就像呼吸的生命没有心脏的生命;而外在的敬拜如果有内在的支持,就像呼吸的生命与心脏的生命结合在一起。

126# 关于放弃世俗这一点,许多人认为放弃世俗、以灵而非肉体生活,就是拒绝世俗之物,主要是财富和荣誉,并持续沉浸于对上帝、救赎和永生的虔诚默想中,过着祈祷、阅读圣经和虔诚书籍的生活,甚至苦待自己。然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放弃世俗。真正的放弃世俗是爱上帝和爱邻舍。当人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时,就是爱上帝;当人为他人提供有益的服务时,就是爱邻舍。因此,为了接受天堂的生命,人必须完全生活在世俗之中,并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事务。

脱离世俗的生活是一种只有思想和信仰,却与仁爱与仁义的生命相分离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愿意行善并为邻舍行善的意愿会逐渐消失。而当这种意愿消失时,灵性生活就像一座没有地基的房屋,会逐渐下沉、产生裂缝或者摇摇欲坠,直到最终倒塌。

127# 行善就是敬拜主,这一点可以从主的话中得知:“凡听了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建造在磐石上;……但凡听了我这话却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愚拙人,把房子建造在沙土上”;或者说,“建在没有根基的地面上”(《马太福音》7:24-27;《路加福音》6:47-49)。

128# 由此可见,虔诚的生活只有在与仁义的生活结合时才有价值,并为主所悦纳;因为仁义是首要的,虔诚的生活取决于仁义的品质。同样,外在的圣洁只有在源于内在的圣洁时才有价值,并为主所悦纳;因为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外在的品质。此外,放弃世俗的价值和被主悦纳的程度,取决于人在世俗中的行为。那些真正放弃世俗的人,是移除自我之爱和世俗之爱,并在所有职责、事务和工作中公正而真诚地行事。他们的行为源于内在,也就是源于属天的起源。这种起源存在于人的生命中,当人按照神圣的律法行事,行善、公正和真诚时,就体现了这种起源。

129# (摘自《天堂的奥秘》)不知道宇宙万物都归于真理与良善,并通过两者的结合而产生一切的,就无法知道教会的一切事物都归于信仰与仁义,并通过两者的结合使人在内有教会(7752-7762,9186,9224)。 宇宙间所有按照神性秩序的事物都归于良善与真理,并通过两者的结合而存在(2451,3166,4390,4409,5232,7256,10122,10555)。真理是信仰的,良善是仁义的(4353,4997,7178,10367)。因此,在这篇教义中讨论了良善与真理,由此可以推导出信仰与仁义,并了解它们结合时的状态,以及未结合时的状态。将良善视为仁义,将真理视为信仰,并应用于其中即可。

不知道人一切的事物都归于理智和意志,并通过两者的结合使人成为人,就无法清楚地知道教会的一切事物都归于信仰与仁义,并通过两者的结合使人在内有教会(2231,7752-7754,9224,9995,10122)。 人有两种能力,一种称为理智,另一种称为意志(641,803,3623,3939)。理智用于接受真理,也就是信仰的事物;意志用于接受良善,也就是仁义的事物(9300,9930,10064)。因此,在这篇教义中也讨论了意志与理智,由此可以推导出信仰与仁义,并了解它们结合时的状态,以及未结合时的状态。将仁义视为意志,将信仰视为理智,并应用于其中即可。

不知道人有内在与外在之分,即内在的人与外在的人,并且天堂的一切都归于内在人,而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外在人,这两者的结合如同灵性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结合,就无法知道什么是属灵的信仰与属灵的仁义(4292,5132,8610)。 人有内在与外在之分,内在人是灵性之人,外在人是自然之人(978,1015,4459,6309,9701-9709)。信仰是属灵的,信仰只有在内在人中才是真正的信仰,仁义亦然(1504,3987,8444)。一个人对信仰之真理的热爱程度决定了其属灵的程度(1594,3987)。因此,在这篇教义中也讨论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由此可以推导出信仰与仁义,并了解它们在属灵状态下与非属灵状态下的区别,从而判断是否属于教会,以及教会的程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