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爱邻舍
84#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邻舍,因为他就是应当被爱的对象,也是应当对其施行仁义的对象。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邻舍,仁义就可能被不加区别地同样施行,对恶人如同对善人一样,这样仁义就不成为真正的仁义了。因为恶人会利用别人的善行来伤害邻舍,而善人则会行善。
85# 今天普遍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是同样的邻舍,因此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基督徒的智慧在于仔细考察一个人的生活本质,并根据其生活的性质来实践仁义。内在教会的人以辨别力和智慧行事,而外在教会的人由于无法清晰地分辨事物,往往不加区别地行事。
86# 邻舍的差异是教会之人必须了解的,这些差异取决于每个人内在的善。因为一切善都来自主,所以在最高意义和最崇高的层面上,主就是邻舍,也是邻舍的根源。因此,可以推论出,一个人拥有主的程度有多深,他就与邻舍有多接近。而由于没有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接受主,也就是说,没有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接受从主而来的善,因此一个人作为邻舍的程度也不会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所有在天堂中的人,以及地上所有善良的人,都在善的程度上有所不同;绝不存在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善。这种差异是必要的,以使每一种善能够独立存在。但所有这些差异,也即邻舍的所有差别,都是根据对主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对从主而来的善的接受程度来决定的。没有任何人,甚至没有任何天使,能够完全了解这些差异,只能在总体上了解,也就是知道种类及其类别。而主对教会之人的要求,也仅仅是按照他所知道的去生活。
87# 因每个人内在的良善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推论,一个人作为邻舍的程度取决于其良善的性质和品质。这一点可以从主的比喻中看出:有一个人落入强盗之手,被打得半死,祭司经过却视而不见,利未人也走开了;但撒玛利亚人却走近他,为他的伤口包扎,倒上油和酒,然后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带到旅店,并安排人照顾他。因为撒玛利亚人实践了仁义的善行,他被称为邻舍(《路加福音》10:29-37)。由此可知,邻舍是那些拥有良善的人;而撒玛利亚人倒在伤口上的“油和酒”也象征着良善与其真理。
88# 由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普遍意义上,良善即是邻舍,因为一个人作为邻舍的程度取决于他从主那里所得的良善的性质。由于良善是邻舍,因此良善也就是爱,因为一切良善都源于爱。因此,每个人作为邻舍的程度,取决于他从主所拥有的爱的性质。
89#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是爱使人成为邻舍,并且每个人作为邻舍的程度取决于他爱的性质。这一点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只将那些最爱自己的人视为邻舍,也就是说,邻舍的程度取决于这些人与自己有多大的关系。他们拥抱这些人,亲吻这些人,为这些人行善,并称这些人为兄弟。甚至因为他们是恶人,还会认为这些人比其他人更是邻舍。他们按照自己对他人的爱来决定邻舍的程度,因此邻舍的定义完全由他们的爱来塑造和限定。
然而,那些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主的国度为中心的人,邻舍的来源则是主,因为他们应当至高无上地爱主。因此,他们会根据一个人对主的爱以及从主而来的爱来视其为邻舍。由此可以看出,教会之人应如何定义邻舍的来源:每个人作为邻舍的程度,取决于他从主那里所得的良善的性质。因此,邻舍本身就是良善。
90# 此事主在福音书中也有教导:他曾对那些行善的人说,他们给他吃的,给他喝的,接待了他,给他穿衣,探望了他,并在他被囚时来看望他;随后又说,他们对他最小的弟兄中一人所做的,就是对他做的(《马太福音》25:34-40)。在这六种善行中,按照灵义理解,包含了邻舍的所有类型。因此也可以看出,当人爱良善时,就是爱主,因为主是良善的源头,主在良善之中,主本身就是良善。
91# 然而,邻舍不仅仅指单个的人,也包括群体的人,例如小型或大型的群体、祖国、教会、主的王国,而在所有之上是主本人。这些都是应当出于爱而行善的邻舍。这些邻舍具有逐级上升的层次: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相较于单个人更为重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祖国;再往上是教会;更高的是主的王国;而最高的层次是主。这些层次如同梯子的阶梯,主位于梯子的顶端。
92# 群体相较于个体而言,是更高层次的邻舍,因为群体由众多人组成。对群体的爱应如同对个体的爱一样施行,但应根据群体内部的良善性质来决定。例如,对良善之人的群体与对非良善之人的群体,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真正爱群体的人,是因为热爱良善而关心群体的良善。
93# 祖国相较于群体而言是更高层次的邻舍,因为祖国如同父母一般。人在祖国出生,祖国养育他,并保护他免受伤害。应当根据祖国的需要出于爱而行善,这些需要主要包括维持其生计,以及保障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爱祖国并以善意为其行善的人,在来世会爱主的王国,因为主的王国在他看来就是他的祖国。而爱主的王国的人,也必爱主,因为主是其王国中一切的一切。
94# 教会相较于祖国而言是更高层次的邻舍,因为关心教会就是关心祖国中人们的灵魂和永生。因此,出于爱而关心教会的人,是在更高层次上爱邻舍,因为他希望并愿意他人能够获得天堂和永恒生命的幸福。
95# 主的王国是更高层次的邻舍,因为主的王国由所有在良善中的人组成,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天上的。因此,主的王国是所有良善及其性质的集合。当爱主的王国时,便是爱所有在良善中的个体。
96# 这些层次便是邻舍的层次,凡是具有爱邻舍之心的人,其爱会随着这些层次逐步提升。然而,这些层次是依次递进的有序层次,其中较高或较前的应优先于较低或较后的。而因为主处于最高层次,在每个层次中都应以主为目标,因此主高于一切,也应被置于所有之上而受到至高的爱。由此可见,爱主之爱如何与爱邻舍之爱结合在一起。
97#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邻舍”,也就是说,每个人首先应当关心自己。然而,仁义的教义教导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点。每个人都应为自己谋求生活所需,例如食物、衣物、住所,以及在其所处的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各种事物。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而且不仅是为当前,还要为未来做准备。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预备生活的必需品,他将无法拥有实践仁义的条件,反而会陷入全面的贫困之中。
98# 但每个人应如何成为自己的邻舍,可以通过以下类比来理解: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身体提供食物和衣物,这是首要的,但其目的是为了让健康的心智能够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同样,每个人也应为自己的心智提供养分,即聪明和智慧,以便使其能够为公民、社会、祖国和教会服务,从而为主服务。这样做的人,便是在为自己的永生着想。因此,可以看出,首要之事在于目的,因为一切都指向目的。这个道理就像建造房屋一样:首先需要打好地基,但地基是为了房屋,而房屋是为了居住。认为自己是邻舍的首要者,就如同只关注地基而不关注房屋和居所的人;然而,居住才是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而房屋连同地基只是通向目的的手段。
99# 目的决定了每个人如何成为自己的邻舍,以及如何首先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比他人更富有,仅仅是为了财富、享乐、地位或类似的目标,那么这是一个邪恶的目的,这样的人并不是在爱邻舍,而是在爱自己。然而,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财富,以便能够为公民、人类社会、祖国和教会服务,或者为了履行职务以实现同样的目标,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在爱邻舍。人的行为是由其行动的目的决定的,因为目的就是他的爱;每个人将他所最爱之物视为其首要和最终的目标。因此,以上是关于邻舍的讨论,现在将讨论对邻舍的爱,即仁义。
100# 许多人认为爱邻舍就是施舍给贫穷者、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及对任何人行善。然而,仁爱是一种基于智慧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从中产生真正的善。若有人帮助一个贫穷或需要帮助的恶人,他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帮助对邻舍行恶,因为他通过自己的援助巩固了恶人之恶,并为其提供了继续伤害他人的机会。而帮助善人则完全不同。
101# 然而,仁义远不止于帮助贫穷者和需要帮助的人;仁义是在一切工作中行正义,在一切职责中履行本分。若法官因公正而行公义,他便是在实践仁义;若他惩罚有罪者,释放无辜者,他也是在实践仁义,因为这样做是为公民和国家着想。牧师若因真理而教导真理,因良善而引导他人走向良善,他便是在实践仁义。然而,若有人以自我或世俗利益为目的去做这些事,他并未实践仁义,因为他并非爱邻舍,而是爱自己。
102# 与其它情况类似,无论是在某种职责中,还是在职责之外,例如子女对父母的态度,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仆人对主人,或主人对仆人;臣民对国王,或国王对臣民。凡是其中的人能够按照本分履行应尽的责任,并按照公正行使正义,便是在实践仁义。
103# 因为这些属于爱邻舍或仁义的范畴(如上所述),是由于每个人都是邻舍,但在不同的层面上有所区别。较小的群体和较大的群体是更接近的邻舍;祖国更加接近;主的王国更是如此;而主高于一切。在普遍意义上,从主而来的善就是邻舍,因此真诚和公正也是邻舍。因此,凡是出于善而行善,或出于真诚与公正而真诚、公正行事的人,就是在爱邻舍并实践仁义。因为他是出于对善、真诚和公正的爱而行动,并因此爱那些拥有善、真诚和公正的人。
104# 仁义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它使人愿意行善,并且不求回报,行善本身就是他生活的喜悦。那些出于内在情感而行善的人,在他们所思所言、所愿所行的一切中,都充满了仁义。可以说,当善成为他的邻舍时,这个人或天使在其内在本质上就是仁义。仁义的范围如此广阔。
105# 那些以爱自己和爱世界为目的的人,根本无法处于仁义之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仁义,更完全无法理解,为邻舍行善且不求回报就是人内在的天堂,并且这种情感中蕴含着如天使般的幸福,那种幸福是无法言喻的。他们认为,如果失去了来自荣耀、地位和财富的喜悦,就再也没有任何喜悦可言。然而,事实上,只有在那时,天堂的喜悦才刚刚开始,这种喜悦远远超越一切世俗的快乐。
106# (摘自《天堂的奥秘》)关于天堂的划分。天堂被划分为两个王国,其中一个被称为属天王国,另一个被称为属灵王国。在属天王国中的爱是对主的爱,称为属天之爱;在属灵王国中的爱是对邻舍的爱,也称为仁义(3325,3653,7257,9002,9833,9961)。(关于天堂被划分为这两个王国的内容,可参见《天堂与地狱》一书,第20-28节;以及关于主的神性在天堂中是对主的仁爱和对邻舍的仁义,可参见该书第13-19节。)
不知道什么是良善和真理,就无法知道什么是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爱,因为一切良善都源于爱,一切真理都源于良善(7255,7366)。知道真理、愿意真理、因真理本身而喜爱真理,这就是仁义(3876,3877)。仁义在于内在的情感去行真理,而非仅仅在外在形式上(2430(或2429),2442,3776,4899,4956,8033)。因此,仁义表现在为功用而提供服务(7038,8253)。仁义是人属灵生命的本质(7081)。整本圣言都是关于仁爱的教义和仁义的教义(6632,7262)。现今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仁义(2417,3398,4776,6632)。然而,人通过理性之光可以知道仁爱和仁义使人成为真正的人(3957,6273)。此外,良善与真理相互协调,彼此成就,就像爱与信仰一样(7627)。
在最高意义上,主是“邻舍”,因为祂应当被超越一切地爱。因此,一切属于“邻舍”的事物都是主所在之处,也就是良善和真理(2425,3419,6706,6819,6823,8124)。“邻舍”的差别取决于良善的性质,也就是主的临在程度(6707-6710)。每个人、每个社会、国家、教会,甚至在普遍意义上,主的王国,都是“邻舍”。根据它们的状态,以对良善的爱去为它们行善,就是爱邻舍。因此,“邻舍”是它们的良善,这良善需要被照顾(6818-6824,8122)。
公民的善(即正义)和道德的善(即社会生活中的诚实)也属于“邻舍”(2915,4730,8120-8122)。爱邻舍并不是爱某个人,而是爱那个人里面的善和真,因为这是使其成为他本身的本质(5025,10336)。那些只爱人而不爱其内在良善的人,会同样爱邪恶和良善(3820)。因此,他们会同样地帮助恶人和善人,但实际上帮助恶人就是伤害善人,这并不是爱邻舍(3820,6703,8120)。
一个法官若惩罚恶人以使其改正,并防止善人因其而受害,他就是在爱邻舍(3820,8120,8121)。爱邻舍就是在每一件事和每一职责中行良善、公义和正直(8120,8121,8122)。因此,仁义对邻舍的影响扩展到人所思、所愿和所行的一切(8124)。行良善和真理就是爱邻舍(10310,10336)。那些这样行的人就爱主,因为在最高意义上,主是“邻舍”(9212)。
仁义的生活就是遵守主的诫命的生活,而按照神性真理生活就是爱主(10143,10153,10310,10578,10648)。真正的仁义并不是为了功德而行的(2340,2373,2400,3887,6388-6393)。因为它源于内在的情感,也就是因行善而感到的生命之喜悦(2373,2400,3887,6388-6393)。那些将信仰与仁义分离的人,在来世会认为他们的信仰和外在形式的善行是有功德的(2373)。那些因着对自己的爱或对世界的爱而处于邪恶中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无功利之善,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仁义(8037)。
古教会的教义是生命的教义,也就是仁义的教义(2385,2487,3419,3420,4844,6628)。因此,他们得到了智慧与聪明(2417,6629,7259-7262)。那些在世上过仁义生活的人,在来世他们的智慧和聪明会无限增长(1941,5859)。主通过神性真理流入仁义,因为仁义是人生命的本质(2363)。人就像一个花园,若仁义与信仰结合,则是繁荣的;若不结合,则如同荒漠(7626)。
人离开智慧的程度取决于他离开仁义的程度;那些不在仁义中的人,即使自以为聪明,却仍然对神性真理无知(2416,2435)。天使的生命在于行仁义的良善,这些良善是为人提供的服务(494)。属灵的天使是仁义的形象(553,3804,4735)。所有属灵的真理都以仁义为起点和终点(4353)。教会的教义若不以仁义为终点,就毫无作用(2049,2116)。
主在人和天使中的临在取决于他们的爱与仁义的状态(649,904)。仁义是上帝的形象(1013)。在仁义之中内在地包含着对主的爱,因此也包含着主自己,尽管人并不知道(2227,5066,5067)。那些过仁义生活的人,是世界和天堂中被接纳的公民(1121)。仁义的良善不可被侵犯(2359)。那些不在仁义中的人,无法真正认识和敬拜主,除非是出于虚伪(2132,4424,9833)。憎恨与仁义的形式无法共存(1860)。
107# 需要补充一些关于对主之仁爱和对邻舍之仁义的教义内容,说明这些教义在古教会中是怎样的,以便了解如今已不复存在的教义在过去是何等样式。这些内容可以从《天堂的奥秘》(第7257-7263节)中得知:
对主之仁爱的良善被称为属天良善,而对邻舍之仁义的良善被称为属灵良善。那些处于至高或第三层天堂的天使,处于对主之仁爱的良善中,因此被称为属天天使;而那些处于中层或第二层天堂的天使,处于对邻舍之仁义的良善中,因此被称为属灵天使。
属天良善的教义,也就是对主之仁爱的教义,是极为广博且深奥的。这是属于至高或第三层天堂天使的教义,其深奥程度若从他们口中直接表达出来,几乎难以理解千分之一;其中包含许多无法言喻的内容。这一教义包含在圣言的最内层意义中;而对邻舍之仁义的教义则包含在圣言的内层意义中。
属灵良善的教义,也就是对邻舍之仁义的教义,同样广博且深奥,但远不及属天良善的教义那般深奥。对邻舍之仁义的教义之所以广博,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它涉及人所思、所愿的一切,以及所言、所行的一切;并且,仁义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因为邻舍也因人而异。由于对邻舍之仁义的教义如此广博,古教会中,仁义的教义即是教会的核心教义。他们将对邻舍的仁义划分为多个类别,并进一步细分这些类别;为每个类别命名,并教导如何对待属于这一类别的人,以及如何对待属于另一类别的人。他们将仁义的教义整理成体系,并将仁义的实践明确地呈现于理性之中。
他们为需要施行仁义的人赋予了不同的名称,例如“盲人”“瘸子”“残疾人”“穷人”“可怜人”和“受苦人”;还有“孤儿”和“寡妇”。总体上,他们称这些人为“饥饿者”,需要给他们食物;“口渴者”,需要给他们饮水;“寄居者”,需要接纳他们;“赤身者”,需要给他们衣服;“病人”,需要探望他们;以及“被囚者”,需要去看望他们。(关于这些名称所指的具体含义,可参见《天堂的奥秘》:关于“盲人”,第2383,6990节;关于“瘸子”,第4302节;关于“穷人”,第2129,4459,4958,9209,9253,10227节;关于“可怜人”,第2129节;关于“受苦人”,第6663,6851,9196节;关于“孤儿”,第4844,9198-9200节;关于“寡妇”,第4844,9198,9200节;关于“饥饿者”,第4958,10227节;关于“口渴者”,第4958,8568节;关于“寄居者”,第4444,7908,8007,8013,9196,9200节;关于“赤身者”,第1073,5433,9960节;关于“病人”,第4958,6221,8364,9031节;关于“被囚者”,第5037,5038,5086,5096节。关于主在《马太福音》第25章34-36节中提到的“饥饿者”“口渴者”“寄居者”“赤身者”“病人”和“被囚者”,其所包含的完整仁义教义,可参见第4954-4959节。)
这些名称是从天堂传递给古代教会的,他们通过这些名称理解那些在灵性上具有对应特质的人。古教会的仁义教义不仅教导这些人是谁,还教导如何对待每一个人。因此,这些名称也出现在圣言中,并在灵性意义上指代具有这些特质的人。圣言本质上就是对主之仁爱的教义和对邻舍之仁义的教义,正如主所教导的: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
“律法和先知”指整本圣言(参见《天堂的奥秘》第2606,3382,6752,7463节)。
这些名称出现在圣言中,是为了使圣言在其内在是灵性的,同时在其外在是自然的;并且,使那些处于外在敬拜中的人能够对这些被称为这样名称的人施行仁义;而那些处于内在敬拜中的人,则能够以灵性方式理解这些名称所指的人。如此一来,简单的人能够以简单的方式理解并实践圣言,而智慧的人则能够以智慧的方式理解圣言。此外,这样的安排也使简单的人能够通过外在仁义的实践逐渐进入其内在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