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课程学习 圣经内义问答(问题13-问题17)

圣经内义问答(问题13-问题17)

答:”基督在神的右边”这个表达有几个层面的含义:

历史文化背景:在古代近东文化中,”右边”代表尊贵、权柄和荣耀的位置。君王会让最重要的大臣坐在自己右边,表示地位和权威。所以这个表达首先是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基督的尊贵地位。

神学含义:从传统神学角度,这表示基督升天后在天父那里得到了至高的地位和权柄,参与神的统治。这也呼应了诗篇110篇1节的预言:”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内义层面:从内义角度来看,这里涉及更深的真理。”右边”在内义中代表良善和爱的方面,而”左边”代表真理和智慧的方面。说基督在神的右边,实际上是在说明主耶稣就是神性的爱本身,是神性良善的完全彰显。

更重要的是,从内义来看,这里不是在描述两个分离的位格,而是在说明主耶稣基督就是神本身。”坐在神的右边”实际上是在说明祂就是神性良善的源头,是爱本身。

实际应用:保罗用这个表达是要告诉歌罗西的信徒,既然基督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权柄,我们就应该”求在上面的事”,就是要追求属灵的、永恒的价值,而不是地上短暂的事物。

所以这个表达既符合当时人的理解方式,又包含了深刻的神学真理。

答:问两个问题:

第一,【出20:17】“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应该是第十诫,只有一诫,不用分成两诫。。

第二、【出20:3】“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节不算第一诫;第一诫应该是:1不可有别的神,只敬拜独一真神(出20:3)。。因为,十诫的内容应该是:

1不可有别的神,只敬拜独一真神(出20:3)

2不可雕刻偶像,不可跪拜偶像(出20:4-5)

3不可妄称耶和华神的名(出20:7)

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20:8-11)

5当孝敬父母(出20:12)

6不可杀人(出20:13)

7不可奸淫(出20:14)

8不可偷盗(出20:15)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出20:16)

10不可贪恋他人一切所有(出20:17)

关于十诫的分法,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传统的划分方式:

犹太教分法(也称为斐洛分法):

•第一诫:序言”我是耶和华你的神”(出20:2)

•第二诫:不可有别的神(出20:3)

•第三诫:不可制造偶像(出20:4-6)

•第四诫:不可妄称神的名(出20:7)

•第五诫:当守安息日(出20:8-11)

•第六诫:当孝敬父母(出20:12)

•第七诫:不可杀人(出20:13)

•第八诫:不可奸淫(出20:14)

•第九诫:不可偷盗(出20:15)

•第十诫:不可作假见证和不可贪恋(出20:16-17)

天主教和路德宗分法(奥古斯丁分法):

•第一诫: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制造偶像(出20:3-6)

•第二诫:不可妄称神的名(出20:7)

•第三诫:当守安息日(出20:8-11)

•第四诫:当孝敬父母(出20:12)

•第五诫:不可杀人(出20:13)

•第六诫:不可奸淫(出20:14)

•第七诫:不可偷盗(出20:15)

•第八诫:不可作假见证(出20:16)

•第九诫:不可贪恋邻舍的妻子

•第十诫:不可贪恋邻舍的房屋等财物

改革宗分法(加尔文分法):

•第一诫:不可有别的神(出20:3)

•第二诫:不可制造偶像(出20:4-6)

•第三诫:不可妄称神的名(出20:7)

•第四诫:当守安息日(出20:8-11)

•第五诫:当孝敬父母(出20:12)

•第六诫:不可杀人(出20:13)

•第七诫:不可奸淫(出20:14)

•第八诫:不可偷盗(出20:15)

•第九诫:不可作假见证(出20:16)

•第十诫:不可贪恋(出20:17)

瑞学的分法:

内义采用了独特的分法,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作为独立的第一诫,并在处理贪恋诫命时有特殊考量。这种分法体现了瑞学对属灵层面的深度关注和对内在意义的重视。

各种分法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偶像崇拜、神的名和贪恋等内容的归类上。

为什么我们不落在天父身上,或者其他什么身上?既然如果我们在祷告或者想到仰望的时候,这个主耶稣基督不是具体的形象的话,那我们这个仰望,天父和耶稣基督又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最终要落实在一位,落实在基督身上?这个基督在您里面有形象吗?这个形象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个形象吗?

答:早上好!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神学问题,涉及到对主的理解和我们属灵经验的核心。

主在天国确实有人的形像。主在天国以人的形像显现,天使们都能看见主的人身形像,这个形像是完美的人形,是一切美善和智慧的源泉。

关于为什么落在基督身上,核心教义是:圣父、圣子、圣灵不是三个位格,而是一位神的三个本质方面。圣父是神的本质,圣子是神的显现,圣灵是神的运行。这三者在主耶稣基督里合而为一。只有通过道成肉身,无形的神才能被人认识和接近。

关于具体形象的问题,在祷告和仰望时,我们不应该依赖艺术作品的形象,因为网上或绘画中的形象都是人的想象,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主的认识。我们应该仰望主的属性:爱、智慧、怜悯、公义等。真正的仰望是心灵对主的神性的感知,而不是视觉形象。

在祷告中,我们可以想到主耶稣基督这个名字和概念,专注于主的神性品格:无限的爱与智慧,但不要过分依赖具体的视觉形象。

为什么不直接向天父祷告呢?天父就是主耶稣基督的神性本质。主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只有通过主的人性,我们才能接近神的神性。

天父与基督的关系不是两个不同的存在,而是同一位神的不同方面。基督是神性穿上人性,使神能够被人认识和接近。

真正的属灵仰望超越了具体的视觉形象,而是心灵对主的神性临在的感知和回应。重要的不是”看见”什么形象,而是感受到主的爱与智慧在我们心中的运行。

答:路德宗和改革宗确实有重要差别,虽然都属于新教改革传统。

在称义教义上,路德宗强调”因信称义”,认为称义是神的宣告,人在神面前被算为义,但人的本性仍然同时是义人和罪人。改革宗则更强调神的主权和预定论,认为救恩完全出于神的拣选,人完全无法凭自己的意志选择救恩。

在圣餐观上,路德宗持”同质说”,认为基督的身体和血真实地与饼和酒同在。改革宗则认为圣餐主要是象征性的记念,基督是属灵地临在,而不是身体的临在。

在预定论上,路德宗相对温和,强调神愿意所有人得救,但承认神的预知。改革宗则坚持双重预定论,认为神既预定一些人得救,也预定一些人沉沦。

在教会治理上,路德宗通常采用主教制或长老制,保留较多传统礼仪。改革宗更强调长老制,礼仪相对简化。

在律法与福音的关系上,路德宗强调律法的三重功用:约束罪恶、显明罪恶、指导基督徒生活。改革宗也承认律法的功用,但更强调律法在基督徒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路德宗更注重个人与神的关系和内在经验,改革宗更强调神的绝对主权和系统神学的一致性。这些差异影响了两个传统在神学、礼仪和教会实践上的不同发展方向。

天主教与新教(路德宗、改革宗等)有根本性差别,这些差别正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核心争议。

在权威问题上,天主教认为圣经和教会传统都是神启示的源泉,教皇在信仰和道德问题上具有无误权威。新教则坚持”唯独圣经”,认为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最高权威,拒绝教皇权威。

在救恩论上,天主教教导信心、善行和圣礼都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强调人与神的合作。新教坚持”唯独恩典、唯独信心”,认为救恩完全出于神的恩典,人无法通过善行赚取救恩。

在圣礼上,天主教有七个圣礼:洗礼、坚振、圣体、告解、病人傅油、圣秩、婚配。新教通常只承认两个圣礼:洗礼和圣餐。天主教的弥撒被认为是基督牺牲的重演,新教的圣餐主要是记念。

在圣徒和马利亚地位上,天主教鼓励向圣徒和马利亚祈求代祷,认为马利亚是中保。新教认为只有基督是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保,直接向神祷告。

在炼狱观念上,天主教相信炼狱的存在,认为灵魂可以在炼狱中得到净化。新教拒绝炼狱概念,认为人死后直接进入天堂或地狱。

在教会结构上,天主教采用等级制,以教皇为首。新教强调信徒皆祭司,教会治理形式多样。

在圣经正典上,天主教包含次经(如多比传、智慧书等),新教只承认66卷书。

这些差异反映了对神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教派的礼仪、实践和属灵生活方式。

答:”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这句话出自约翰福音6章29节,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属灵真理:真正的”工作”不是外在的活动,而是内在的属灵状态。

“信”不仅仅是理智上的认同,而是生命的信仰。这意味着不只是相信关于主的教义,而是让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活出来。真正的信仰必须与对主和邻舍的爱结合,表现为按照主的教导去生活的顺从。

“神所差来的”当然首先指主耶稣基督,但在更深的层面上,这也指从主而来的一切真理、主在我们心中的临在,以及主通过我们所要成就的良善。因此,”做神的工”的真正含义是让主的生命和真理在我们里面成为活泼的现实。

现代教会常见的服事观念虽然有其价值,但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比如过分注重外在活动而忽略内在生命的转化,把服事当作赚取功德的手段,或者认为只有特定的宗教活动才是”属灵的”。

真正的服事始于内心的转化。这包括悔改,即认识自己的罪恶本性;重生,即让主在我们里面重新创造;以及成圣,即逐渐成为主的样式。最有力的传福音方式不是言语宣讲,而是活出基督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主的品格,让人从我们身上看到主的爱。

真正的服事应该出于对主的爱,因为爱主而愿意服事;出于对邻舍的爱,真心关怀他人的属灵需要;以及顺从主的引导,而非自己的野心。

服事不仅包括传统的宗教活动,更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职业中体现基督徒品格的诚实工作,在家庭关系中活出爱的家庭责任,在社区中成为光和盐的社会参与,这些都是真正的服事。

内在生命的培养同样重要,包括与主建立深度关系的祷告默想,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内化真理的圣经研读,以及持续的属灵操练和品格塑造。爱邻舍的实践则体现在关怀弱者、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基督的爱,以及为正义和真理发声。

一切真正的服事都应该有实际的功用,最高的功用是帮助他人获得属灵的益处。即使是世俗的工作,如果出于爱邻舍的动机,也是神圣的服事。

真正的属灵生活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内在的爱必须通过外在的行动表达,外在的服事必须有内在的属灵动机支撑,形式与实质应该和谐一致。每个人的服事方式可能不同,有人通过讲道服事,有人通过艺术创作服事,有人通过商业活动服事,关键是动机和态度,而非形式。

要真正”信神所差来的”,我们需要深化与主的关系,通过每日祷告和默想,认真研读圣经特别关注内在含义,在生活中寻求主的引导。我们需要培养正确的动机,检视自己服事的真正动机,从自我中心转向以主为中心,从追求认可转向单纯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信仰,意味着在工作中体现诚实和勤勉,在家庭中实践无条件的爱,在社会中成为和平的使者。真正的神的工应该荣耀主而不是荣耀自己,真正帮助他人成长,带来和平而不是分裂和争竞,在人的生命中产生持久的改变。

“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属灵工作不在于外在的活动有多么壮观,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相信并活出主的生命。当我们真正”信”的时候,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成为服事,我们的每个行动都可能成为神的工,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区分”属灵”和”世俗”的活动。

最终,最大的神的工就是让主在我们里面完全掌权,让我们成为祂在世上的手和脚,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各自的方式,活出祂的爱和真理。这样的理解不是要贬低传统的教会服事,而是要将其置于更广阔、更深刻的属灵框架中,使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成为对主的敬拜和服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