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用圣经本身的话语来解释耶稣受洗时看似”三位”的场景(太3:16-17;可1:9-11;路3:21-22;约1:32)如何实际上彰显了一位神的不同层面。
答:从圣经的整体启示来理解:
1. 耶稣就是神自己成为人
首先,我们要明白耶稣是谁。以赛亚书9:6说: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这里明确说这个婴孩(耶稣)就是”全能的神”和”永在的父”。
2. 这个场景的深层含义
当我们理解了耶稣就是神在肉身显现(提摩太前书3:16),那么受洗的场景就有了新的理解:
水中的耶稣:代表神的人性,就是神取了人的样式来到世间
鸽子般的圣灵:代表神的神性真理和能力降在这人性上
天上的声音:代表神性之爱的确认和见证
这不是三个不同的位格在对话,而是一位神的不同层面在彰显。
3. 用比喻来理解
就像阳光有三个层面:
太阳本体(天上的声音/神性之爱)
光线(圣灵/神性真理)
温暖(耶稣的人性/神性生命)
这三者是一个太阳的不同彰显,不是三个太阳。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显现?
这个场景是为了让人能够理解神的救赎工作:
神亲自成为人(耶稣受洗)
用真理的能力洁净人性(圣灵降下)
以完全的爱成就救赎(父的声音)
5. 回到圣经的见证
约翰福音14:9-10,耶稣说: “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
这清楚表明耶稣与父不是两个,而是一。圣灵也是如此,耶稣说圣灵就是”真理的灵”(约翰福音14:17),而耶稣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
总结:
马太福音3:16-17的场景,不是在展示三个位格,而是在向我们启示一位神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彰显他自己来完成救赎:
他成为人(耶稣)来亲近我们。
他以真理和能力(圣灵)来更新我们。
他以完全的爱(父)来接纳我们。
这就像一个人可以同时是父亲、是教师、是朋友,但仍然是同一个人。神向我们显现为父、子、圣灵,但他仍然是独一的主。
■问题2:如何理解《但以理书》7:13-14经文内义?
但7:1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但7:14 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答:《但以理书》7:13-14的经文在内在意义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属灵真理。
经文的内在含义:
“人子”的象征意义
“人子”在内在意义上代表神性真理本身,也就是主耶稣基督作为神性智慧的显现。这不仅仅是指历史上的耶稣,更是指永恒的神性真理原则,它以人的形式显现,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驾着天云而来”
“天云” 象征着字义圣经——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承载着神性真理。就像云层虽然遮蔽了太阳,但太阳的光芒仍然透过云层照耀大地。神性真理通过圣经的字面意思向我们显现,虽然有时看起来朦胧,但其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
“亘古常在者”
这代表神性之爱,也就是天父的本质。神性真理(人子)被领到神性之爱面前,象征着在神性本质中,智慧和爱是完美统一的。
“得了权柄、荣耀、国度”
这三个词有着深刻的内在含义:
权柄:神性真理拥有改变人心的力量
荣耀:神性真理的光辉和美善
国度:神性真理在人心中建立的属灵秩序
实际的属灵应用
这个异象实际上描述了一个永恒的属灵过程:
1. 个人层面:当我们真诚地寻求真理时,神性智慧就会在我们心中”降临”,带来内在的变化和新的理解。
2. 教会层面:真正的教会不是建筑物,而是所有接受神性真理并按此生活的人们组成的属灵共同体。
3. 历史层面:这预言了新教会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人们将更直接地理解圣经的内在意义。
为什么说”永远不能废去”?
因为真理本身是永恒的。人类的观念会改变,社会制度会更替,但爱邻如己、诚实正直、怜悯宽恕这些根本的属灵原则永远不会过时。当这些真理在人心中扎根时,就建立了一个”不败坏的国度”。
通俗的比喻
想象一下:如果说神性之爱是太阳,那么神性真理就是阳光。阳光通过大气层(圣经)到达我们,虽然有时被云层(字面意思)遮蔽,但它的本质力量永远存在,能够照亮黑暗,带来温暖和生命。
这个异象告诉我们:真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有位格的、能够与我们建立关系的神性存在。当我们向它敞开心扉时,它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掌权,建立起一个以爱和智慧为根基的内在秩序。
■问题3:如何理解下面两处经文:
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可14:24)
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 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可14:25)
答:字面意义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设立圣餐,用酒象征自己的血,预言自己即将为人类的救赎而牺牲。
内义层面的理解
“立约的血”的内在含义
血在内义中代表神性真理,特别是从神性之爱流出的真理
立约表示神与人类建立的属灵联合关系
这里指的是通过神性真理,神与人类建立新的属灵盟约
“为多人流出”的深层含义
流出象征神性真理的传播和给予
多人不仅指数量,更指那些愿意接受并活出真理的人
这表明救赎是通过神性真理的启示和传播来实现的
“葡萄汁”的属灵象征
葡萄代表属灵的善,是爱的果实
葡萄汁/酒象征从善中流出的真理,即充满爱的智慧
这里预示着一种新的属灵状态的到来
“神的国里喝新的”
神的国指属灵的国度,即爱与智慧统治的状态
新的表示一种全新的属灵品质和状态
喝新的象征在新的属灵状态中对真理的全新理解和体验
整体内义理解
这段经文在内义上预言了:
1. 新约时代的开启:通过神性真理建立人与神的新关系
2. 属灵重生的过程:人类可以通过接受神性真理获得新生
3. 最终的属灵合一:在神的国度中,真理将以全新的方式被理解和体验
耶稣说不再喝葡萄汁,直到在神的国里喝新的,这表明现世的真理理解是有限的,而在完全的属灵状态中,对真理的认识将达到全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关于未来的预言,也是关于每个人属灵成长过程的描述:从接受基本真理开始,最终达到与神完全合一的状态。
■问题4:这神性真理就是指主耶稣给我们的命令教训吗?还有我们学的教义?
答:是的,但又不仅仅是。
神性真理包括:主耶稣的命令教训;我们学的教义
但还有更重要的:让我们能够理解和遵行这些教训的属灵力量
简单地说:
教训 = 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神性真理 = 教训 + 给我们力量去做到
就像:食谱告诉你怎么做菜(教训);但你还需要食材和火候(力量)才能真正做出菜来。
这是一位同学的作业,分享给大家,共勉:
Lesson8 新教义下,对属灵争战的理解
——副标题:主耶稣在世时,被试探的启示和功效
1. 坦白地说,在旧教义下,我没有属灵争战的概念。要说有的话,也是模仿以色列人带武器进入迦南的战斗,也就是属于物质层面的理解,外在的争战。
经过瑞学研修班的学习,有了一个新概念、新教义!在新教义下,灵修就是属灵争战的操练,生活工作就是战场,行为就是属灵争战的结果!
2. 宇宙中生命体系出现了严重危机,这是震撼性的属灵看见,这是客观存在。范围包括中间的天使层面,底层人世间人口的出生来世和死亡离世,全部处于道德沦丧,秩序混乱,人想的尽是恶。信神的人,行公义的人,几乎断绝!也就是说,天堂、人间都是地狱的势力,天堂快要沦陷了。在这种状态下,主决意亲自出手相救。
3. 在旧教义下,曾畅想过,当神多好,高高在上,有权柄,说一句话事情就办成了,没有忧愁,没有软弱,没有缺乏,悠闲自在。
在新教义下,才认识到,主耶稣在世的一生,从小到大,作为一个木匠,受尽了平凡人所遭遇的一切磨难,直至受文士法利赛人的刁难、质问、仇恨,最终被判为异端,处以死刑。原来思想,耶稣就是“听话”,完全遵照父的意思,不照自己的意思,老老实实地作了神的羔羊,完成使命而已。现在才明白,看戏容易唱戏难,这中间要经历艰难的内心争战,肉体的痛苦,这一切是主耶稣为基督徒做标杆,这是在千锤百炼的试探中,得以重生的过程,是存财宝在天上的过程,是用神性代替自己人性的过程。这是人的意志作不到的事情,是倚靠神的意志作到的。主耶稣战胜了地狱,这地狱就是自我,这自我就是肉体和世界。这里的关键词是主动争战!主动争战!主动争战!
4. 之前,在聚会时,姊妹常常为主耶稣打抱不平,认为死得太冤了,太惨了!现在才知道,越惨烈,越荣耀!这是一场震撼宇宙、震撼天堂&地狱的属灵争战,主,我们的神,甘心情愿地用行动向宇宙宣告:我爱世人!因为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这是神用至爱为基督徒铺设永生的道路,用自己的身体作天梯。神把自己的一切都赐给了世人,世人用什么报答呢?
5. 圣经中关于争战——这一伟大工程的部分论述
创2:17 吃的日子必定死。罗6:23 罪的工价乃是死。理解:主耶稣背负了世人的罪孽,成全了律法。
创3:15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赛14:24 我怎样思想,必照样成就;我怎样定意,必照样成立。有预言,有成就。
书5:14 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理解:为儿女争战的父,并且得胜,成为基督徒得胜的力量。
约16:28 我从父出来,来到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理解了基督徒生命的目的地。
太27:64 他从死里复活了。
理解:这是基督徒的盼望&力量。
■问题5:主耶稣完全的人性才会有试探,那他行的那么多神迹奇事不是神性的吗?还是说祂是神性之人,把神性放在一边去争战。还有上节课说神就是爱,怎么旧约那么多说神发烈怒、忿怒?
答:弟兄你问的是两个问题,我拆开解答,希望有帮助:
1. 问:主耶稣完全的人性才会有试探,那他行的那么多神迹奇事不是神性的吗?还是说祂是神性之人,把神性放在一边去争战。
这个问题涉及主耶稣神性与人性联合的过程。
主耶稣降世时确实承受了完全的人性,包括从母亲那里来的遗传倾向。这个人性会受到试探,因为地狱势力只能攻击人性中的软弱部分。但神迹确实来自神性,关键是要理解,主耶稣的神性不是”外在添加”的,而是祂本质上就是神性本身,祂就是耶和华降世。
这里不是”把神性放在一边”的问题,而是一个渐进联合的过程。降生时,神性通过人性运作,但人性还未完全与神性联合。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试探和争战,人性逐渐被神性化。当行神迹时,神性通过人性流出,但人性仍在被洁净的过程中。
可以这样理解:想象一个透明的容器逐渐被光充满。容器代表从马利亚来的人性,光代表从父来的神性。在这个过程中,光逐渐充满容器,驱除一切黑暗,而光的能力可以透过容器显现出来。
传统神学说”两性不相混”,但如今我们揭示了更深的真理:主耶稣来就是要使人性与神性联合。这个联合是渐进的过程,最终祂的人性完全被神性化,成为”神性之人”。
所以主耶稣不需要”切换模式”。祂的神性始终在那里,可以行神迹;同时祂的人性在经历真实的试探和争战,直到完全与神性联合。这就是救赎的奥秘:神成为人,又使人成为神性。
2.问:上节课说神就是爱,怎么旧约那么多说神发烈怒、忿怒?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涉及到对神的本质的理解。
从内义的角度来看,神的本质确实就是爱本身,这一点从未改变。但是我们需要理解,旧约中描述的”神的忿怒”实际上是从人的角度来描述的现象,而不是神本身的真实状态。
可以用太阳来比喻:太阳本身始终是光和热,从不改变。但是当我们背对太阳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阴影和寒冷。这不是因为太阳变了,而是因为我们的位置和状态改变了。同样,当人们违背神的秩序、远离神的爱时,他们所感受到的就像是”神的忿怒”,但实际上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旧约时代的人们灵性状态比较外在,他们需要通过外在的律法和惩罚来约束自己。所以圣经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说神”发怒”、”后悔”等等。这是按照人的理解方式来表达的,叫做”显现的真理”。
真正的内义是:神永远是爱,但当人违背爱的秩序时,爱本身就成为了审判。就像火可以温暖人,也可以烧毁杂草一样。火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对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旧约中的”神的忿怒”实际上是神的爱在面对邪恶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神不能容忍邪恶,不是因为祂有情绪波动,而是因为爱的本质就是要保护良善,清除伤害人的东西。这就像父母管教孩子,看似严厉,实质是爱。
这样理解,神的爱和旧约中的”忿怒”就不矛盾了,它们都是同一个爱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问题6: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呀,家庭教会和三自教会,他们每一个月都吃一次圣餐,圣餐就是葡萄汁啊,还有那个面饼啊,祝福了这些了。这是主的血,主的身体。每一个人每个月领受一次,这个对还是不对?
答:传统教会的做法
现在大多数教会(包括家庭教会和三自教会)确实是定期举行圣餐,有的每月一次,有的每周一次,有的每季度一次。这个做法基于主的吩咐:主耶稣说”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22:19);也基于使徒的传统:早期教会有掰饼的习惯(徒2:42)
从内义来观察,圣餐其实有更深的意义:
外在形式对内在实质:外在的面饼和葡萄汁是象征;真正的”吃主的肉,喝主的血”是指接受主的爱(肉)和智慧(血);这不是通过物质的仪式,而是通过内心的接受和生活的实践。
真正的圣餐:每当我们出于爱心行善事时,就是在”吃主的肉”;每当我们接受和实践主的真理时,就是在”喝主的血”;这应该是每日的、持续的,而不仅仅是月度的仪式。
关键问题:问题不在于频率(每月一次还是其他),而在于“理解”:
1. 如果把圣餐理解为:仅仅是外在仪式;认为面饼真的变成了主的身体;认为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能得到救恩;那就偏离了真正的意义。
2. 如果把圣餐理解为:记念主的象征;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实践主的教导;激励我们更深地与主联合;那就是有益的。
建议:参与时:把重点放在内心的态度和生活的改变上;理解上:知道真正的圣餐是每日与主的联合;实践中:让爱心和真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定期的圣餐仪式本身不是错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理解。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每天都在”吃喝”主的爱和智慧。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到您。
■问题7:如果父与子是一位,而不是两位,为何主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天使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独父知道。(太24:36)。而且子在地上时常常要向父祷告。如果父与子是一位,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不用说,自己会知道,不是吗?
答:这个疑问正是许多人在理解三位一体时遇到的困惑。我尝试从内义教导来解释:
关于“神性的人性”的奥秘
主在地上时的双重性质:神性本质(Divine Essence):永恒不变的神性;人性(Humanity):为了救赎而取的有限人性。
关键在于:主在地上时,祂的人性是“逐渐神性化”的过程。
对经文的解释
“子也不知道”(太24:36):这里的”子”指的是主的“人性状态”,而不是祂的神性本质。主的神性当然知道一切,但主的人性在地上时,有时处于“人性状态”;在人性状态中,祂体验人的有限性,包括某些认知的限制。
主向父祷告:这是主的“人性”向祂自己的“神性”祷告,就像人的灵魂与身体的对话,这个过程帮助主的人性逐渐与神性联合。
内义教导:主在地上时经历了”试探”和”得荣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祂的人性逐渐与神性完全联合;复活后,主的人性完全神性化了(“得荣耀”了);复活后的主与父合一,成为完全的一。
为什么需要这个过程?为了真正理解和拯救人类;为了在人性中战胜地狱;为了成为人类永远的救主。
实际意义:这个教导告诉我们:1. 主真正理解我们:祂经历过人性的限制;2. 救赎是真实的:主在人性中真正战胜了邪恶;3. 我们可以与主联合:因为祂拥有完全的神性之人性。
所以,父与子确实是一位,但主在地上时经历了人性与神性逐渐联合的过程。这不是矛盾,而是救赎计划的奥秘。
希望这样的解答能帮助理解这些经文。想进一步理解,可以参考第一课到第九课中关于主的相关教义,有助于深入理解主的神性与人性如何合一的过程。
■问题8:约翰福音14:1主说我去是给你们预备地方去,预备好了就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请老师解释一下吧
答:这段经文从内义角度来理解,有着比表面文字更深刻的属灵含义。
从内义来看,”父的家”不是指天上的某个建筑物,而是指主自己。主就是父,祂自己就是那个”家”。这个家能够容纳所有寻求与祂联合的人。”许多住处”则表示每个人根据自己内在的爱和智慧程度,在主里面都有适合自己的属灵状态。就像一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样,主的爱足够广大,能为每个真诚寻求的心灵预备合适的”地方”。
当主说”我去”时,从内义角度这不是地理上的离开,而是指祂从外在的历史显现转向内在的属灵同在。主通过受难、死亡和复活的过程,使祂的人性完全神性化,从而为人类与神的联合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去”的过程实际上是主荣耀化的过程,是祂为我们成就救恩的工作。
“预备地方”的真实含义是主通过祂的救赎工作,在每个人的心灵中建立了与祂联合的可能性。主清除了阻隔人与神联合的障碍,使每个人的心都能成为祂的居所。这个预备不是在遥远的天堂某处建造房屋,而是在我们的内心建立接受主的能力。
“再来接你们”也不是指将来某个时候主会从天上下来接我们,而是指主时刻在”来到”那些准备好的心灵中。当我们的心灵通过悔改、重生而准备好时,我们就体验到主的”来临”。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未来事件。主的”来”是祂进入我们心灵的过程,是我们从属世的意识转向属灵意识的过程。
“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主在哪里呢?主在爱中,在真理中,在一切善的行为中。凡有真爱的地方,主就在那里;凡有神性真理的地方,主就在那里;凡有无私服务的地方,主就在那里。所以当我们活在爱中,活在真理中,活在服务中时,我们就与主同在了。
这样理解,这段经文就不再是关于遥远未来的承诺,而是关于当下可以体验的属灵实际。我们不需要等到死后才能体验天堂,因为真正的天堂是心灵与主联合的状态。当我们在祷告中体验主的同在,在服务他人中感受主的爱,在学习真理中与主相遇时,我们就已经在主为我们预备的”住处”中了。
这个内义的理解并不否定传统的盼望,而是让我们明白,主所应许的不仅是将来的福分,更是当下就可以得到的属灵实际。真正的天堂既是现在心灵中可以体验的,也是永恒中将要完满实现的。
■问题9:创世记18章中讲的三个人是讲主耶稣的三个层面吗,但是,是亚伯拉罕亲眼看见的呀,这里怎么解释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离开世界的基督徒又怎么说呢
答:(1)创世记18章的三个人确实涉及到主的三个层面,但这里需要理解属灵世界或灵性世界的显现方式。
从内义角度来看,这三个人确实代表主的三个层面:神性本身(父Father)、神性智慧(子Son)和神性运行(圣灵Holy Spirit)。但关键是要理解,在属灵世界中,内在的实际可以通过外在的形式显现出来。
亚伯拉罕确实亲眼看见了三个人,这是真实的经历,不是幻觉或象征。但这些”人”的出现方式是属灵的显现。在属灵状态中,内在的真理和实际会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就像我们在梦中能看见具体的人和事物,但这些形象往往代表着更深层的意义一样。
亚伯拉罕当时处在一种特殊的属灵状态中。他的心灵足够纯净和开放,能够接受这种神性的显现。主为了与他交流,以他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显现出来。三个人的形式是为了让亚伯拉罕能够感知和理解主的三个层面。
这种显现方式在圣经中并不少见。比如雅各在雅博渡口与人摔跤,那个”人”实际上是主的显现。摩西在荆棘中看见的火焰,以西结看见的异象,都是类似的情况。神性的实际通过人能理解的形式显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亚伯拉罕的属灵状态。他代表着信心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人需要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认识主。所以主以三个人的形式向他显现,让他能够接待、服务,并从中学习关于主的真理。
当经文说”耶和华向亚伯拉罕显现”时,这表明虽然有三个人,但实际上是一位主的显现。亚伯拉罕后来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与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是与主的对话。
这种理解帮助我们明白,属灵的真理可以通过自然界的形式表达出来,内在的实际可以通过外在的显现被感知。亚伯拉罕的经历是真实的,同时也承载着深刻的属灵意义。
这样的显现方式也说明了主的慈爱和智慧。祂总是以我们能接受的方式向我们显现,不会超出我们的理解能力,但会引导我们走向更深的认识。
(2)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内义角度来看,那些离开世界的基督徒的情况是这样的:
人死后进入灵界时,并不是立即就到达最终的状态。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真实内在状态会逐渐显露出来。那些在世时真诚信仰、努力按照主的教导生活的基督徒,他们的心灵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与主联合了。
但是,即使是真诚的基督徒,在世时也可能对信仰有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理解。比如,他们可能认为救恩完全来自信心而与行为无关,或者认为三位一体是三个分离的神,或者认为主的人性与神性是分离的等等。这些观念在灵界中需要被纠正。
在灵界中,这些基督徒会遇到教导他们的天使。这些天使会温和地、逐步地帮助他们理解更纯正的真理。那些心灵真诚、愿意接受真理的人,会逐渐放下错误的观念,接受更清晰的认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但对于那些真正爱主、爱邻舍的人来说,这并不困难。
关键在于他们的内在品格,而不是他们头脑中的具体教义。如果一个基督徒在世时真正努力爱主爱人,即使他们对某些教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他们的心灵本质是好的。在灵界中,真理会更清晰地向他们显明,他们也更容易接受。
相反,那些虽然口头上信仰基督,但内心并没有真正的爱,生活中也没有体现出基督徒品格的人,在灵界中就会显露出他们的真实状态。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真正愿意接受主的统治,不愿意过无私的生活。
所以,那些真诚的基督徒在离开世界后,会继续他们的属灵成长之路。他们会在更纯净的环境中,在更清晰的真理光照下,继续向着与主更完全的联合前进。他们在世时建立的爱主爱人的基础,会成为他们在灵界中继续成长的根基。
这样看来,真诚的基督徒信仰并不会因为对某些教义理解的偏差而失效,因为主看的是人心,看的是人的内在品格和真实的爱。
■问题10:我在生活中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时会去体会天父对我的爱,之前祷告是和天父这样的角色说话,现在祷告转换到主这个角色,就不知道怎么祷告体会S到爱了,请老师帮忙解惑下
答: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反映了你在属灵认识上的重要转变。这种困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许多人在深入理解神的本质时会经历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一点,主就是父。当你现在向”主”祷告时,你实际上仍然是在与那同一位慈爱的天父交流,只是现在你对祂有了更完整、更真实的认识。正如主耶稣亲口说的:”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与父为一”。这意味着主耶稣不是天父的”代表”或”中介”,主耶稣本身就是天父在人性中的完全显现,父、子、圣灵都是同一位神的不同方面。
你之前的祷告模式是与天父这位遥远但慈爱的创造者交流,通过在做父亲时体会天父的爱,在做儿子时体会被天父爱。现在的困惑可能来自觉得”主”这个称呼似乎不如”天父”那样直接表达父爱关系,担心失去了那种温暖的父子关系感受,不确定如何在新的认识框架下体验神的爱。
实际上,这种转变应该让你感受到更深、更直接的爱。以前是天父在天上,通过祷告沟通,感受父爱。现在是主就在身边,直接同在交流,体验完全的爱。主对你的爱包含了父亲的爱,包括创造、保护、供应、管教,朋友的爱,包括理解、陪伴、支持、分享,以及救主的爱,包括牺牲、拯救、医治、更新。
在具体的祷告转换上,以前你可能会说”天父啊,当我爱我的孩子时,我体会到你对我的父爱”,现在可以这样祷告:”主啊,你既是我的父,也是我的救主和朋友。当我爱我的孩子时,我体会到你对我那完全的、无条件的爱。你不仅创造了我,更道成肉身来拯救我,你完全理解我作为父亲和儿子的心情。”
在日常关系中体验主的爱时,当你作为父亲时,可以这样祷告:”主啊,你让我在爱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你对我的父爱,同时你也作为我的救主,教导我如何更好地爱他们。”这时你会感受到主不仅像父亲一样爱你,更像救主一样为你的成长付出一切。当你作为儿子时,可以这样祷告:”主啊,你既是我的父,也曾经历人子的身份,你完全理解我对父母的感情,也理解我需要被爱被理解的心情。”这时你会感受到主既有父亲般的权威和保护,也有人子般的理解和同情。
这种转变实际上让你的属灵生活更加丰富。主不再是遥远的神,而是与你同在的神,你不再需要中介,直接面对那位爱你的神,你体验到的爱更加立体,包含创造之爱、救赎之爱、同在之爱的完美结合。
在日常祷告中,你可以继续使用”父”的称呼,但要知道这位父就是主耶稣,也可以说”主啊,我的父”,强调这种统一性。在体验家庭关系时,要感谢主让你通过这些关系更深地认识祂的爱。在默想中,想象主耶稣就坐在你身边,祂既有父亲的慈爱,又有朋友的理解,还有救主的牺牲精神。这种爱比任何人间的爱都更完全、更深刻。
你的困惑标志着你属灵认识的深化。不要担心失去什么,相反,你正在得到更完整、更真实的神的爱的体验。主就是父,祂的爱包含了一切美好关系中爱的精华,并且超越了一切人间的爱。在这种新的认识中,你与神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亲密、真实和丰富。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你会发现主的爱比你之前所体验的更加深广。
愿主祝福你在这个美好的属灵旅程中!
■问题11:请解释马太福音 21:33-39经文: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马太福音 21:33-39 和合本)
答:这段经文是主耶稣讲的”凶恶园户的比喻”,具有深刻的属灵意义和历史预言性。以下解释供你参考,需要讨论的地方请进“讨论群”:
比喻中各要素的含义如下:家主代表主神,祂是一切的创造者和拥有者。葡萄园代表以色列民族,也可以扩展理解为整个教会或属神的子民。葡萄园周围的篱笆、压酒池、楼台都表示神为祂的子民提供的完备保护和供应。园户代表以色列的宗教领袖,特别是祭司长、文士、法利赛人等,他们被托付管理神的子民。仆人代表历代的先知,神差遣他们向以色列人传达神的话语,收取属灵的果子。儿子代表主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
从历史层面来看,这个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以色列历史的悲剧。神拣选了以色列民族,给他们律法、应许和各种恩典,就像精心栽培的葡萄园。神将管理权交给宗教领袖,期待他们能带领百姓结出公义、怜悯、信实的果子。然而,历代以来,神差遣的先知们都遭到了拒绝、逼迫,甚至杀害。从以利亚、耶利米到施洗约翰,几乎所有先知都受到了恶待。最终,神差遣了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本以为他们会尊敬神的儿子,但宗教领袖们却因为嫉妒和对权力的贪恋,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从属灵层面来看,这个比喻也反映了更深层的属灵真理。首先显示了神的耐心和慈爱,尽管园户一再恶待仆人,家主仍然派遣更多的仆人,最后甚至派遣自己的儿子,显示了神对人类极大的耐心和不放弃的爱。其次揭示了人的悖逆本性,园户的行为代表了人类的罪性,总是想要独立于神,甚至取代神的地位。他们杀害儿子想要”占他的产业”,反映了人想要成为自己生命主宰的悖逆心理。第三强调了责任与审判,被托付管理权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宗教领袖本应带领百姓敬拜神、结出属灵果子,但他们却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拒绝神的使者。
这个比喻对今天的我们也有重要启示。对教会领袖来说是一个警告,所有被托付属灵责任的人都要警醒,不可为了个人利益而阻挡神的工作,要忠心地带领神的子民结出属灵果子。对信徒来说是一个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神葡萄园中的一部分,要省察自己是否在结果子,是否在回应神的呼召。同时也彰显了神的主权,尽管人会悖逆,但神的计划不会被阻挠。正如比喻暗示的,神会另立新的管理者,祂的国度必然建立。
这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救恩历史的进程,也提醒我们要以敬畏的心回应神的恩典,忠心地在祂托付给我们的责任中服侍祂。
回答人:周遇阳
联系方式:136470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