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研究中心 史公神学著作 《天命》第十章 天命法则六:自有聪明只是表象,实则无有;天命却在每一细微之中统摄全局

《天命》第十章 天命法则六:自有聪明只是表象,实则无有;天命却在每一细微之中统摄全局

第十章 天命法则六:自有聪明只是表象,实则无有;天命却在每一细微之中统摄全局

191# 人的自有聪明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完全与表象相悖,因此也违背了许多人的信念。正因为如此,那些凭表象而相信“人类聪明主宰一切”的人,只有通过更高层次的理性探究、也就是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才能被说服;因为表象只是结果,唯有揭示原因,才能明白其根本所在。在本序言中,将简要谈谈人们普遍对此事的看法。

与表象相反的是,教会教导我们:爱与信仰并非出于人,而是来自上帝;同样,智慧、聪明和才智,乃至一切良善与真理,也都不是出于人,而是出于上帝。当人们接受这一点时,也就应当接受:自有聪明其实并不存在,只是看起来好像存在。因为人的聪明并不来自别处,而是源自天堂的聪明与智慧;而这两者又源自对真理与良善的理解与思考。凡是承认天命的人都会接受并相信这一点,而那些只相信人类聪明的人则不会。

【2】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理呢?是教会所教导的“所有的智慧和聪明都来自上帝”,还是世界所宣称的“所有的智慧和聪明都出于人自己”?这两者难道不能这样调和吗:教会所教导的是真理,而世界所宣称的只是表象?因为教会是依据《圣言》来确立其信仰的,而世界则是出于人的自我;而《圣言》出自上帝,自我则出自人。

正因为聪明出自上帝,而非出自人,所以基督徒在虔诚祷告时,会请求上帝引导自己的思想、筹划和行为,并且补充说,自己凭自身是做不到的。当他们看到某人行善时,也会说那人是受上帝引导才那样做的,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若不是内心真的相信这一点,人又怎会如此表达呢?而内心真正的相信,这正是来自天堂的信仰。

然而,当人独自思考,并为人的聪明搜集各种理由时,他也可能相信相反的观点,这就是出于世界的信仰。但对于那些发自内心承认上帝的人来说,内在的信仰最终会占上风;而对于那些不发自内心、只在口头上承认上帝的人来说,外在的信仰则会占上风。

192# 前文已经提到,那些凭表象而相信“人类聪明主宰一切”的人,只有通过更高层次的理性探究,也就是通过原因的分析,才能被说服。为了让这些基于原因的理性能够在理智面前清晰呈现,有必要按照如下次序进行阐述:

一、人的所有思想都源自其生命之爱的情感,没有这些情感就绝无思想存在,也不可能有思想。

二、人的生命之爱的情感,唯有主知晓。

三、人的生命之爱的情感,是主通过祂的天命加以引导的,同时人的思想——即所谓人类的聪明——也由此被引导。

四、主通过祂的天命,将整个人类的情感编织成一个整体的形式,这一形式就是“人”的形象。

五、因此,天堂与地狱——它们都由人类构成——也都是这种形式。

六、那些只承认自然和和只承认自有聪明的人,构成了地狱;而那些承认上帝及其天命的人,则构成了天堂。

七、所有这些(天命的引导与安排)之所以能够实现,前提是在人看来,他是凭自己思想和安排的。

193# 一、人的所有思想都源自其生命之爱的情感,没有这些情感就绝无思想存在,也不可能有思想。

关于什么是“生命之爱”,什么是“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知和身体中的行为,其本质为何,前文以及《圣爱与圣智》(尤其是第一章和第五章)中已有详细论述。既然这些内容关系到“人类聪明作为结果产生的原因”,因此这里有必要再作简要说明。因为之前写过的内容,若不在此处重新提及并呈现于眼前,就难以与接下来要写的内容形成连贯的联系。

【2】在前文以及前述的《圣爱与圣智》中已经论证,主内有圣爱与圣智,这两者本身就是生命。人的意志与理智也源自这二者——意志源自圣爱,理智源自圣智;而在人体中,这两者分别对应心脏与肺部。由此可知,正如心脏的搏动与肺部的呼吸共同主宰着人的整个身体,意志与理智也共同主宰着人的整个心性。因此,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两个生命的本原: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灵性的。自然生命的本原是心脏的搏动,灵性的本原则是心性的意志;而这两者各自都与自己的对应者结合,共同生活,并共同发挥生命的功能——心脏与肺部结合,意志与理智结合。

【3】既然意志的本质是爱,理智的本质是智慧,而且二者皆源自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爱是每个人的生命,并且这种生命的本质取决于它与智慧结合的状态;换句话说,意志是每个人的生命,而这种生命的本质也取决于它与理智结合的状态。关于这些内容,前文以及《圣爱与圣智》(尤其是第一章和第五章)中已有更详细的论述,可参见相关部分。

194# 在前文也已经论证,生命之爱会从自身产生次级之爱,这些被称为“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当这些情感合在一起时,就如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统治或王国,其中生命之爱是主宰或君王。

同时还论证了,这些次级之爱或情感各自都会与自己的伴侣结合:内在的情感与被称为“感知”的伴侣结合,外在的情感则与被称为“思想”的伴侣结合。每一种情感都与其伴侣共同生活,并履行各自生命的职能。

这种结合的本质,就如同生命的本体(存在)与生命的实现(显现)之间的关系;二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彼此不可分离,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显现”,没有“显现”也就没有“存在”。这种生命的结合,也如同声音与和谐,声音与言语的结合,更普遍地说,就像心脏搏动与肺部呼吸的结合一样。这种结合如此紧密,以至于任何一方若离开另一方都将失去意义,只有二者结合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各种结合要么在这些事物之内,要么通过这些事物实现。

例如,声音:如果认为声音本身就是某种存在,而没有区别其中的成分,那就是错误的。声音在人里面对应着情感;而因为声音中总有某种区别的成分,所以通过说话者的声音可以辨别其爱的情感,而通过声音的变化——也就是言语——可以辨别其思想。因此,更有智慧的天使仅凭说话者的声音就能感知他生命之爱的情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某些情感。

说这些,是为了说明:没有与之相应思想的情感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与之相应情感的思想是存在的。关于这些内容,前文以及《圣爱与圣智》中已有更详细的论述,可参见相关部分。

195# 现在,因为生命之爱有其自身的愉悦,智慧则有其自身的美好,同样,每一种情感,其本质上是从生命之爱衍生出来的次级之爱,就像溪流之于源头、枝条之于树木、动脉之于心脏。因此,每一种情感都有其自身的愉悦,相应地,感知和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美好。因此可以推断,这些愉悦与美好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没有愉悦和美好,生命又算得上什么呢?那就不是有生命的,而是无生命的了。若减少这些,人就会变得冷漠或麻木;若完全剥夺这些,人就会气息消逝,最终死亡。

【2】由情感的愉悦,以及感知和思想的美好,产生了生命的热力。正因为每一种情感都有其愉悦,相应地思想也有其美好,由此可以明白善与真的来源,以及善与真在其本质上是什么。善,就是每个人因其情感的愉悦而认为是善的;真,就是每个人因其思想的美好而认为是真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意志之爱的愉悦视为善,把自己理性之智慧所感知的美好视为真。这两者都如同水自源头流出,或如血自心脏流出;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像波浪或气流,整个心智都沉浸其中。

【3】这两者——愉悦与美好——在心智中是灵性的,在身体中则是自然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由此可以明白,在人里面,所谓的善是什么,所谓的真又是什么;也可以明白,所谓的恶与伪又是什么:即对某个人来说,破坏其情感愉悦的就是恶,破坏其思想美好的就是伪。而且,由愉悦和美好所带来的恶与伪,也可能被认为是善与真。

善与真实际上是心智形态状态的变迁与变化,但这些状态只有通过它们的愉悦和美好才能被感知并获得生命。说这些,是为了让人明白情感和思想在人的生命中究竟是什么。

196# 现在,因为人的心智才是思考的主体(而且思考是源自其情感的愉悦),而非身体;并且因为人的心智就是其灵魂,也就是死后仍然存活的那个部分,所以可以推论:人的灵魂无非就是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

没有任何思想可以脱离情感,这一点可以从灵性世界中的灵和天使身上清楚看出:他们所有的思想都源自他们生命之爱的情感,每个人的愉悦都像大气一样环绕着他;而且,正是根据这些由情感通过思想所散发出来的气场,所有人都在那里彼此联结。每个人也都能凭借自己生命的气场被辨识出其本性。

由此可以明确得知,一切思想都来源于情感,并且思想是其情感的形式。这与意志和理智的关系是一样的;与善与真的关系也是一样的;与仁义和信仰的关系同样如此。

197# 二、人的生命之爱的情感,唯有主知晓。

人能知道自己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图,因为他能在自己里面看到这些;而且一切聪明才智都出自这些思想和意图,人也能在自己里面看到这点。如果此时他的生命之爱是对自己的爱,他就会陷入自以为是的骄傲,将聪明才智归功于自己;他会为此搜集各种理由,从而远离对神性护理的承认。如果他的生命之爱是对世界的爱,情况也类似,只是远离的程度没有那么严重。

由此可见,这两种爱(自我之爱和世界之爱)会使人把一切都归于自己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进一步从内在加以探究,他们实际上将一切都否定上帝和天命。因此,当他们听说“事实是人的聪明才智一无是处,唯有天命掌管一切”时,如果他们完全是无神论者,就会对此嗤之以鼻;如果他们心中还残存一些宗教观念,听到“所有的智慧都来自上帝”时,表面上会在第一时间表示同意,但在内心深处依然是否定。

这样的人,尤其是那些爱自己胜于爱主、爱世界胜于爱天堂的祭司;也就是那些因追求荣誉和利益而敬拜上帝的人。他们虽然也曾宣讲过“仁义与信仰、一切善与真,以及一切智慧,甚至聪明才智,都是来自上帝,丝毫不是出于人”,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承认这一点。

【2】曾经在灵界,我听见两位祭司与一位王国使节,就“人的聪明才智究竟是来自上帝还是来自人”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辩论十分激烈。这三个人内心的信念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人的聪明才智能成就一切,而天命则什么都不做。但那两位祭司当时正处于神学热忱之中,于是宣称:“人的一切智慧和聪明才智都不是出于自己。”当使节反驳说:“如果这样,那连思想也不是出于人了?”他们也回答说:“确实如此,连一点思想也不是。”

天使们感知到这三个人其实信仰相同,于是对使节说:“你穿上祭司的衣服,并相信自己就是祭司,然后发言。”使节照做了,并相信自己是祭司,于是便高声宣讲:“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拥有任何智慧和聪明才智,除非来自上帝。”他还用自己惯用的理性论证对此加以辩护。

随后,又对那两位祭司说:“脱下你们的祭司袍,穿上政务官员的衣服,并相信你们就是政务官员。”他们照做了,并开始从内心深处思考,并用先前内心所持、支持“人的聪明才智”反对“天命”的理由进行辩论。

后来,这三个人因为信仰相同,成为了心灵上的朋友,并一同走上了那条通向地狱的“自以为是之路”。

198# 前文已经阐明,人没有任何思想不是源自其生命之爱的某种情感;而且思想不过是情感的某种形式。因此,当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思想,却无法看到自己的情感(因为情感只能被感受,而不能被“看见”),就会因表象中的“所见”而断定,一切都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的,而不是出于情感——因为情感并不进入视觉,而只进入感受。

实际上,情感只会通过思想带来的一种愉悦或推理时的快感来表现自己。而对于那些因自爱或对世界的爱而信仰“自以为是”的人来说,这种快感和愉悦与思想合而为一,他们的思想在这种愉悦中流淌,就像船只顺着河流的水流前进,船长却没有注意到水流本身,只关注自己扬起的风帆。

199# 人确实可以反思自己外在情感带来的愉悦,尤其当这种愉悦与身体某种感官的快感合而为一时;但他仍然不会反思,这种愉悦其实是源自其思想中情感的愉悦。举个例子:一个好色之徒看到妓女时,他的眼中会因淫欲之火而闪烁光芒,并因此在身体上感到愉悦,但他并未觉察到,这种愉悦其实是他思想中情感或欲望带来的,除非这种欲望与身体的感受合而为一。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森林中的盗贼,当他看到过路行人时;或海上的海盗,当他看到船只时;以及其它类似情况。

很明显,这些愉悦主导着他的思想,没有这些愉悦,思想也就毫无意义。然而,他却以为只有思想本身在起作用,殊不知思想不过是其生命之爱中的情感,被组织成各种形式,以便在“光中”显现出来。因为一切情感都属于“热”,而思想则属于“光”。

【2】些就是我们思想中外在的情感,它们会在身体的感受中表现出来,但很少直接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而那些更深层、内在的情感——正是它们产生了外在的情感——我们却几乎完全察觉不到。就像一个人在马车里睡觉时,对路途一无所知;或者我们虽然生活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其实,我们对自己内心深处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那些事情太多、太复杂,根本数不过来。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是极少数表面上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其实都是由内在的情感产生的。这些内在的东西,完全是由上帝通过祂的神圣安排来掌控的,而我们只能参与到那些表面上的、外在的想法里。那么,人怎么还能说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如果你能真正看到哪怕一个想法的全部细节,你会发现其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是语言根本无法描述的。

【3】人的心智内部之丰富,几乎无穷无尽,无法用数字加以界定,这一点可以从人体内部的无数事物中看出。在这些事物中,几乎没有什么是能被视觉或感觉直接察觉到的,人所感受到的只是极其简单的动作;而实际上,这些动作背后却有成千上万条运动纤维(即肌肉纤维)、成千上万条神经纤维、成千上万条血管、成千上万条与每次动作都协同运作的肺部结构、以及大脑和脊髓中的成千上万条结构共同参与;而在人内在的属灵层面——即人的心智——中,这种复杂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肉体。人的心智完全由情感所构成,并由此形成各种感知和思想的形式。

那么,安排这些内在事物的灵魂,不也同样安排由这些内在事物发出的行为吗?人的灵魂其实就是他意志之爱的本身,由此又产生对其理智的爱。人的全部本性取决于他内在的爱是什么样子;而这种本性,又取决于人在外在层面上的安排,而人在外在层面上与主同在。

因此,如果一个人把一切归功于自己和自然,那么他的灵魂就成为对自我的爱;但如果他把一切归功于主,那么他的灵魂就成为对主的爱。前者是地狱之爱,后者则是天堂之爱。

200# 现在,因为人的情感之愉悦,从最内在经过内层直到外在,最终到达身体的最末端,这一过程推动着人,就像波浪和大气推动船只一样;在这一切过程中,人却什么也觉察不到,除了那些发生在心智和身体最外层的极少数现象。那么,仅凭这些极少数外在的现象在人看来像是属于自己的,人又怎能据此把神性归于自己呢?而且,当人从圣言中知道,人若不是从天上得着,就不能从自己获得任何东西,并且从理性上明白,这种表象之所以被赋予人,是为了让人能够生活,能够分辨善与恶,能够选择其一,将所选择的归为己有,从而能够与主建立相互的结合、得以更新、重生、得救,并获得永生——在明白这些之后,人就更不该把神性归于自己了。

这种表象之所以被赋予人,是为了让人能够凭理性自由行动,就好像一切都出自自己,而不是松开双手、被动地等待流入,这在前文已经说明和论证过了。由此可以得出第三点的结论,并得到确证:人的生命之爱的情感,是由主通过祂的天命所引导的,同时人的思想——即人的智慧——也在其中被引导。

201# 四、主通过祂的天命,将整个人类的情感编织成一个整体的形式,这一形式就是“人”的形象。这一点作为天命的普遍原则,将在接下来的段落中进一步说明。

那些把一切归因于自然的人,也会把一切归因于人的智慧。因为,凡是把一切归于自然的人,内心实际上是否认上帝的;而凡是把一切归于人的智慧的人,内心实际上是否认天命。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这两类人,出于维护自己名声的考虑,或因害怕失去名声,口头上仍然会说天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也说天命的细节在人身上起作用;但他们所理解的这些细节,其实总体上都归结为人的智慧。

【2】但请你自己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具体的细节,所谓“普遍的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难道不只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吗?因为所谓“普遍”,其实是由所有具体细节共同构成的,就像“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一样。如果你把所有细节都分离开来,那么所谓“普遍”还能剩下什么呢?它就像一个空心的外壳,里面什么也没有,或者像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集合体。如果有人说,天命只是普遍的管理,而并不实际管理任何具体的事物,只是把一切维系在一起,而那些具体的管理事务则由他人来安排,那么这种管理还配称为“普遍的管理”吗?这样的管理根本称不上是管理。就好比如果一位国王把国家的一切事务都交给臣民去管理,他就不再是真正的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王而已;他拥有的只有国王这个头衔,而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威。在这样的君主之下,根本谈不上什么管理,更谈不上什么普遍的管理。

【3】上帝的安排叫做“天命”,而人在自身层面上的安排则叫做“聪明”或“智谋”。正如不能说一位国王只是保留了“国王”这个名号,却把一切实权都交了出去,仅仅为了让国家还能被称作“国家”并得以维系,这样就拥有了“普遍的统治”一样;如果人类凭借自身的聪明或智谋安排一切,也不能称之为上帝的“普遍的天命”。同样的道理,当人们谈论“普遍的天命”或“普遍的治理”时,如果只是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并赋予自然以自身生成万物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普遍的天命”也不过是一个形而上的空洞名词,除了声音之外,毫无实体。事实上,许多人把一切生成归因于自然,把一切成就归因于人的聪明或智谋,嘴上却又说是上帝创造了自然;但他们对于“天命”的看法,其实和对一个空洞名词的看法无异。实际上,事实的真相是:天命存在于自然界每一个最细微之处,也存在于人类聪明与智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才有了所谓的“普遍的天命”。

202# 主的普遍天命之所以根植于最细微之处,是因为祂创造了宇宙,使得在宇宙之中,创造本身能够从祂那里以无限和永恒的方式持续存在;而这种创造的持续存在,是为了让主能从人类之中塑造天堂,使得在祂面前,天堂就如同一个人,这个人正是祂的形象与样式。天堂在主看来确实如此,这也是创造的最终目的,这一点在前文第27-45节已经说明;而神性在其一切作为中都指向无限与永恒,这在第46-69节也已论及。主在以人类塑造祂的天堂时,所追求的无限与永恒,正是让天堂能够无限地、永远地扩展;这样,祂就在创造的终极目的中不断地居住。这种无限与永恒的创造,就是主通过创造宇宙而加以安排和预见的,而祂也通过祂的普遍天命,始终在这创造之中。

【2】有谁会如此缺乏理性呢?他既从教会的教义中知道并相信上帝是无限和永恒的(因为在基督教世界所有教会的教义中,都有这样的信条:圣父、圣子和圣灵是无限的、永恒的、非受造的、全能的;参见《亚他那修信经》),却在听到“上帝在祂伟大的创造工程中,必然以无限与永恒为目标”时不能予以认同?上帝本身还能有别的目标吗?祂所关注的,正是人类,因为祂要从人类之中塑造祂的天堂。那么,神性的天命还能以什么为最终目标呢?无非是人类的重生和拯救。而没有任何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以更新,唯有通过主的天命,人才得以重生。因此可以推断,如果主不是在每一时刻、哪怕是最微小的片刻都引导着人,那么人就会偏离重生之路,并最终灭亡。

【3】人的心灵状态每发生一次变化和变动,就会在当前事物的系列及其后续发展中带来相应的变化和变动;而这种变化和变动难道不会不断地延续到永远吗?这就如同一支箭从弓上射出,如果在瞄准时哪怕只偏离了极其微小的一点,那么在一英里甚至更远的距离外,这支箭就会大大偏离目标。同样地,如果主不是在每一个极其微小的时刻引导着人类心灵的状态,情况也会如此。主之所以这样引导,是根据祂天命的法则;按照这些法则,人看起来好像是在自己引导自己,但主却预见到人是如何引导自己的,并持续地加以调整。至于“许可的法则”同样也是天命法则,以及每个人都可以被改造和重生,并不存在其它注定的结局,这些将在后文详细阐述。

203# 既然每个人在死后都将永远存在,并且会根据自己一生的行为选择在天堂或地狱中的位置,而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会处于一种整体的秩序和结构之中,如前所述,这种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在运作。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只能处于属于自己的位置,无法占据他人的位置。因此,人类在整个世界上都处于主的天命之下,每个人自婴儿时期直到生命终结,都在最细微之处被主引导,他的归宿也被主预见并安排。

由此可见,主的天命是普遍的,因为它存在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便是无限且永恒的创造,是主通过创造宇宙而为自己成就的。对于这种普遍的护理,人往往难以察觉,即使有所察觉,也只能像路人看到的那样,觉得一切杂乱无章、零散堆积,仿佛是尚待建造的材料;而在主看来,这一切却如同一座宏伟的宫殿,正不断被建造和扩展。

204# 五、因此,天堂与地狱——它们都由人类构成——也都是这种形式。

这一点在1758年伦敦出版的《天堂与地狱》一书第59至102节中已有详细说明,在《圣爱与圣智》以及本书中也多次提及,因此这里不再赘述。至于地狱,它同样呈现为人的形式,但那是扭曲、怪异的人形,也就是鬼魔的形象,这里所谓鬼魔指的是整个地狱的总体。地狱之所以也具有人的形式,是因为其中的人原本也是人,他们同样拥有人的两项基本能力——自由和理性,尽管他们滥用了自由去选择和行恶,也滥用了理性去思考并支持这些恶行。

205# 六、那些只承认自然和和只承认自有聪明的人,构成了地狱;而那些承认上帝及其天命的人,则构成了天堂。

所有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在内心深处都只承认自然和人的聪明,这种承认隐藏在一切恶行之中。即使他们外表包裹着善与真的外衣,这些不过是彼此借来的伪装,或者像用易逝的花朵编成的花环,只是为了遮掩邪恶的本质,不让其赤裸展现。由于这种普遍的伪装,我们难以从外表看出他们内心只承认自然和自有聪明,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承认自然和自有聪明的根源与原因中看出。为揭示这一点,接下来将说明自有聪明的来源与本质,然后阐述天命的来源与本质,接着分析这两类人的特征与区别,最后说明承认天命的人最终归于天堂,而只承认自有聪明的人则归于地狱。

206# 自有聪明源于人的自我,即人自父母所继承的天然属性。这种自我本质上是自我之爱,以及由自我之爱而生的对世界的爱,或者说是对世界的爱并由此回归为自我之爱。自我之爱表现为只关注自身,把他人视为卑贱或无足轻重;即使对某些人表示重视,也只是因为这些人尊敬和崇拜自己。在这种爱最深处,正如种子中蕴含着繁衍的冲动一样,隐藏着一种渴望:希望自己变得伟大,甚至成为君王,若能做到,还想成为上帝。这正是魔鬼的本质,因为魔鬼就是自我之爱的极致。他只崇拜自己,除非别人也崇拜他,否则不会对其有好感;而对于另一个同样自我之爱的魔鬼,则心怀仇恨,因为他只希望自己独享崇拜。

由于任何一种爱都不会没有伴侣,这里的“伴侣”即人的理智。当自我之爱把自己的意志注入理智时,就会产生傲慢,这种傲慢就是自以为是的聪明,也就是自有聪明。

【2】进一步说,爱自我的人渴望成为世界的主宰,甚至想成为上帝。因此,一切恶的欲望——作为自我之爱的派生——都从自我之爱中获得生命;同样,各种对欲望的感知(即种种诡计)、以及欲望带来的邪恶快感和由此产生的错误思想,也都如此。这一切如同主人的仆人和侍从,随时服从主人的指令,却不自知自己并非主动,而是被自我之爱通过傲慢所驱使。因此,每一种恶的本源中都隐藏着自有聪明。

【3】此外,只承认自然的观念之所以也隐藏其中,是因为他关闭了通向天堂的天窗,也关闭了两侧的窗户,不愿看见和听见唯有主宰一切的是主,而自然本身是死的,人的自我是地狱,自我之爱则是魔鬼。当这些窗户都关闭时,他就处于黑暗之中,在那里与自己的理智为伴,围坐在自设的火堆旁,彼此推理,为自然辩护,反对上帝;为自有聪明辩护,反对天命。

207# 天命,是上帝在人身上的作为,前提是这个人已经去除了自我之爱。因为,正如前文所说,自我之爱就是魔鬼,而由自我之爱产生的各种欲望及其快感,正是其国度——即地狱——的邪恶。当自我之爱被去除之后,主便带着对邻之爱的情感进入,并为他打开屋顶的天窗,随后也打开两侧的窗户,使他能够看见什么是天堂、什么是死后的生命,以及什么是永恒的幸福。在属灵之光与属灵之爱同时流入之下,主使他认识到,上帝通过祂的天命管理一切。

208# 那些承认上帝及其天命的人,就如同天堂的天使,他们不愿意被自己的意志所引导,而是乐于被主引导。判断他们是否被主引导的标志,就是他们是否爱邻舍。

而那些承认自然和自有聪明的人,则像地狱的灵,他们拒绝被主引导,而只愿意顺从自己的意志。如果他们是国家的权贵,便渴望支配一切;如果是教会的领袖,也会如此;如果是法官,便会扭曲审判,操控法律以谋取私利;如果是学者,便会利用知识来证明人的自我和自然;如果是商人,便如同盗贼;如果是农夫,便如同窃贼。他们都是上帝的敌人,也是天命的讥讽者。

209# 令人惊奇的是,当对这样的人敞开天堂,并明确指出他们的疯狂时,这一点甚至通过属灵的流入与启示,使他们自己清楚地感知到,但他们仍然因愤怒而主动关闭通向天堂的门户,转而只关注地上的事物,而地之下正是地狱。这种情形发生在那些尚未堕入地狱、但本性如此的灵魂身上。由此可见,那些认为“如果我能亲眼见到天堂,听到天使与我交谈,我就会承认上帝和天命”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的理智虽然可以承认真理,但如果意志不同时承认,人终究不会真正承认;因为意志之爱会向理智灌输它所希望的一切,而不是相反,甚至会抹去一切并非出自自身的理性内容。

210# 七、所有这些(天命的引导与安排)之所以能够实现,前提是在人看来,他是凭自己思想和安排的。

如果人没有这种“似乎凭自己而活、凭自己思想、意愿、言语和行动”的表象,他就不再是人,这一点在前文已有充分论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除非人以为自己凭着自身的聪明安排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否则他就无法被天命引导和安排。否则,他就会像一个束手无策、张口呆立、闭目塞听、收敛气息、只等待外来流入的人一样;这样,他就会失去一切属于人性的特质——那种能够感知和体验“自己在生活、思想、意愿、言语和行动中仿佛出于自身”的能力;同时,他也会失去人的两项本质能力,即自由和理性,这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这种表象,人就无法成为神性引导的接受者与回应者,也就失去了不朽性。这一点在本书前文及《圣爱与圣智》中已有论证。

【2】因此,如果你希望被天命引导,就应当像忠实的仆人和管家那样,善用你的聪明,忠诚地管理主所赐的恩赐。这种聪明正如福音书中所说的“银子”,主交给仆人去经营,并最终要向主交账(《路加福音》19:13-28;《马太福音》25:14-31)。这种聪明在人看来仿佛是自己的,只要人还把上帝和天命最凶险的敌人——自我之爱——关在心里,这种聪明就会被当作是自己的。自我之爱从出生起就居于每个人的内在深处;如果你未能识别它(因为它本就不愿被识别),它便会安然无恙地潜伏在那里,守住心门,不让人打开,从而不被主驱逐。人只有在认识到一切恶为罪,并如同出于自己一般主动逃避恶,并承认这一切都依赖于主时,才能真正打开这扇门。只有这样的聪明,才能与天命同工。

211# 天命之所以如此隐秘地运行,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觉察到它的存在,是为了防止人类的灭亡。因为人的自我——也就是人的意志——从不与天命协同一致;人的自我与天命天生为敌。这种自我就是圣经中引诱始祖的“蛇”,经文说:“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她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她的后裔要伤你的头。”(《创世记》3:15)这里,“蛇”象征一切恶行,“蛇的头”象征自我之爱,“女人的后裔”指的是主,“仇恨”则代表人的自我之爱与主之间的敌对,也就是人的自以为是与主的天命之间的冲突。人的自以为是不断地高举“蛇头”,而天命则持续地压制它。

【2】如果人能直接感受到这种冲突,他就会对上帝愤怒、抵触,甚至因此灭亡;但当人无法察觉时,他可能会对他人、对自己,甚至对命运发怒或不满,这样反而不会自我毁灭。因此,主通过天命始终在人的自由之中引导他,而这种自由在人看来就像是自己的本性。在自由中引导与自身本性相反之事,就好比用螺旋升降机从地面提起重物,借助机械力量,沉重和阻力都不会被感知;又如同一个人身处仇敌之中,仇敌欲加害于他,但他并不知情,这时朋友通过隐秘的路径将他带离,事后才揭示敌人的意图。

212# 谁不曾谈论过“运气”?谁在谈及“运气”时不承认它,并且通过亲身经历对它有所体会?但究竟有谁真正理解“运气”的本质?“运气”确实存在,也确实作用于人,这一点无法否认;而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必有其原因,只是“运气”的原因却常常为人所不知。然而,我们不应仅仅因为原因不可知就否定“运气”的存在。你可以掷骰子、玩纸牌,或向职业玩家请教:这些人中谁会否认“运气”?他们与“运气”之间,始终存在着奇妙的互动。当“运气”执意要成就某事时,谁能与之抗衡?此时,“运气”似乎在嘲弄人的聪明与智慧。当你掷骰子或翻牌时,“运气”是否早已知晓并安排了你手脚的每一次动作,使某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得青睐,并且背后自有其原因?这种原因,除了天命(即天命在最末端的表现)之外,还能来自何处?在这些最表层的现象中,天命通过各种恒定与变数,与人的聪明奇妙地协作,同时又巧妙地隐藏自身。

【2】众所周知,古代的外邦人承认“运气”的存在,甚至在罗马为“运气”建造了庙宇。关于这种“运气”(即天命在最末端的表现),我得知了许多内容,但并非都可公开言说。由此我明白,“运气”既非心智的幻想,也非自然的戏弄,更不是无因之物;因为无因的事物根本不存在。实际上,“运气”是天命在每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最细微之处都在场的确凿见证。既然天命能在最微小、最琐细的事物中运行,那么在那些关乎世界和平与战争、天堂得救与生命的重大事务中,天命又怎会不在每一细节中主宰呢?

213#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人的自有聪明之所以在自身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理性,而天命却不那么显著,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天命不为人所见,而人的自有聪明却显而易见。人们更容易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唯一的生命源自上帝,所有人都从祂那里领受生命,这在前文已多次论证;而这与前述内容实质一致,因为“聪明”本质上就是生命。谁在出于自然人或外在人的状态时,不会通过推理为自身的聪明和自然辩护?而谁在出于属灵人或内在人时,不会通过推理为神命和上帝辩护?但我想对纯自然的人说:请你写几本书,并用你认为有说服力、合理、似乎真实且在你看来坚实的论据把它们填满,一本为自有聪明辩护,另一本为自然辩护。之后,请把这些书交给一位天使。我可以肯定,他只会在书下写一句简短的话:“这一切都是表象和谬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回顶部